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前駐日大使:中日決不能對抗 互損俱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9-27 09:49:08  


2007年4月12日,總理溫家寶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東京共同出席日中友好七團體聯合舉行的招待會。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9月27日電/中國前駐日本國大使楊振亞指出,在安倍首相和溫家寶總理互訪取得成功、中日關係呈現改善和發展勢頭之際,我們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週年具有重要意義。

  人民日報報道,楊振亞撰文指出,回顧35年來的歷程,兩國關係風波不斷,近5年甚至陷入不正常的低谷,但總體看來,任何干擾都未能改變中日友好合作主流,兩國在各個領域的友好交流與合作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長足發展。

  兩國關係出現低谷,讓人們在反思中更深刻認識到,中日關係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極為重要。作為隔海相望的兩大近鄰,中日只能友好相處,互利共贏,而決不能對抗,互損俱傷。必須及時排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友好局面。應牢記鄧小平的名言:中日友好超過了中日之間一切問題的重要性。從日本國內看,在反思中引發的圍繞如何正確對待歷史和戰爭責任問題的大討論,從某種意義上講,有利於日本民眾了解軍國主義侵略歷史,有積極意義。

  中日兩國領導人互訪的最大成果是,明確了構建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內涵和實現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未來發展方向。這表明中日關係正順應歷史潮流和形勢發展要求,向更高的層次邁進。

  戰略互惠需要高瞻遠矚,應著眼大局,不僅考慮雙邊關係,而且考慮亞洲和全球需要;應著眼長遠的根本利益,不拘泥于一時一事的得失;應重視對方的關切,不挑戰其核心利益,努力超越價值觀的差異,促進雙方根據各自國情,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發展中日關係,需要政治和經濟同步前行,相互促進,並帶動文化、教育、人員交流等各個領域友好合作的全面發展。中日經貿合作日趨密切,已形成平等互利、取長補短、互為依存、共同繁榮的特點,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初期日本的先進管理經驗和資金援助,對中國的改革開放起步支援不小,而當今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場巨大潛力,對日本經濟從低迷走向繁榮則不容忽視。文化交流是心靈的溝通,具有其他方面無可替代的作用,需要繼續活躍和發展。人員交往方面,著眼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兩國青少年之間的友好交往。

  中日民間友好有優良傳統,是兩國友好的群眾基礎。當前在大力加強民間友好的同時,更應重視兩國政府各部門友好合作,特別是兩國領導人的互訪和高層政治對話的暢通,這對兩國關係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我們期待兩國領導人保持經常互訪,使中日關係的良好發展勢頭長盛不衰。

  不斷增進中日間的相互理解,培育政治互信,是構建戰略互惠關係的基本需要。缺乏政治互信,往往一個不大的問題也會被炒作得複雜化、感情化。從這方面看,堅持遵循《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和《中日聯合宣言》三個政治文件的各項原則,妥善處理有關問題主要是歷史和台灣問題,十分重要。當然,真正做到政治互信是一個長期艱巨的積累過程,需要雙方高度重視,付出加倍的努力。

  從亞洲地區看,面對全球區域化的快速發展和亞洲首先是東亞各國的殷切期待,中日兩個本地區有分量的國家肩負著為推動區域合作、振興亞洲發揮更大作用的歷史重任。近年來東亞區域合作急起直追,形成了10+3、10+1等合作機制,經受了亞洲金融危機考驗,但當前面臨的諸多挑戰迫切要求中日兩國密切合作,共同尊重東盟的主導地位,為加快區域合作進程,發揮各自的優勢,真正成為強大的推動力量。至於東北亞地區,像實現北韓半島無核化等涉及地區安全的問題,更需要中日同其他有關國家一道,作出各自的貢獻。

  從全球形勢看,在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如傳統和非傳統安全、能源、環保、氣候變化、疾病防控等方面,各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中日兩國既是近鄰又是國際社會主要成員,理應加強政策協調,密切合作,從各自立場出發,發揮應有的建設性作用。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日兩國應該攜起手來,為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崇高目標而共同努力。

  鋻於歷史等多方面因素,構建中日戰略互惠關係需要長期磨合,其間難免出現曲折,但只要雙方堅持不懈地積極探索和努力,就一定能夠推動兩國關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最終實現兩國人民的世世代代友好。展望未來,我們對中日關係的前景持樂觀態度。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