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社評:中國科技戰略將改變世界發展方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9-28 00:28:06  


中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已經建立了大多數國家不具備的比較完整的學科佈局,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生物、納米、航天等重要領域研究開發能力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中評社北京9月28日電(評論員 張沐)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本月在2007中國科協年會主題報告中指出,“21世紀前半葉,包括中國十幾億人口在內,全球將會有20億~30億人口擺脫饑餓和貧困,走上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現代化;而過去300年工業化、現代化僅惠及不足10億人口。因此,這將是史無前例的大變革、大事件!這將為世界發展和進步注入空前的動力與活力,將根本改變世界的發展方式、改變全球經濟發展和政治格局,也將對全球資源、能源提出空前的新需求,對我們生存的地球的生態環境帶來全新挑戰。”

  據認為,當今“生活的時代,是科學與技術迅猛發展並不斷融合的時代,科學與技術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影響人類文明進程。因此,把握未來技術的本質特徵,把握技術創新進化的規律,將有助於推動技術的健康發展,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與持續發展,促進人類文明和生態文明。”路甬祥表示,技術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方式,是國家安全的保障。技術也是人類觀察、認知、利用、開發、保護、修復自然的工具、方法與過程。技術進化是人類社會進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無止境的進化發展動力和前沿。21世紀的技術創新進化必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人類必須創造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發展模式,在公平改善和提高當代人生活品質、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不應危及我們子孫後代生存發展的權利與生態環境。

  毫無疑問,21世紀技術的進化,將向拓展人類智慧的方向發展,將向資源能源節約、迴圈利用、可再生、可持續發展,將更加關注環境、生態安全,將更加關注生命、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人類將進一步探索利用空間、海洋和深部地球,技術將呈現出群體創新突破協同進化的態勢,技術創新進化和轉移傳播的速度將繼續加快。

  事實上,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親自批准發展高科技的“863計劃”開始,中國領導層一直十分重視現代科技的研究開發。除了“973計劃”外,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科學發展觀,還制定了雄心勃勃的《21世紀前期中國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據透露,該戰略目標明定,“用20年左右的時間,全面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科技水準,進入總體科技實力前5名國家的行列。在國民經濟中的科技進步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單位能耗所創造的價值在現在基礎上提高10~20倍。有較完備的科技體系和科技水準,能確保中國的食物安全、經濟安全、資訊安全和國家安全。在農業、能源、交通、電訊、材料五大領域中,有效地突破瓶頸約束。成為能吸引世界上最優秀科學家的重要基礎研究基地,有單獨或與其他國家聯合組織國際最前沿的科技工程和科學計畫的能力。具有較完善的知識經濟形態和結構,資訊化水準進入世界前列。生態環境獲得明顯改善,基本實現山川秀美,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迴圈。”

  在具體規劃上,根據國情條件和現實可能,則分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制定了三個發展階段。包括:

  近期目標:從現在起到2010年,中國的科技實力顯著提高,形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科技體制;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能力顯著增強,建立有效的自主創新體系、科技戰略儲備的質和量均得到明顯提高。這一時期內,國家對R&D的投入達到GDP的1.5%;科技實力的總水準達到全世界的第15位;單位能源消耗所創造的價值在2000年基礎上提高2倍;進入全球經濟500強的企業達到5%;企業R&D投入的份額達到60%;半導體晶片產業的產值占到全國GDP的0.5%(初步達到資訊化社會水準)SCI檢索論文數進入世界前10名;具有獲取諾貝爾獎的基本實力,在高科技前沿佔有一席之地。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