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陳水扁當局整肅升級,文化界淌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0-11 10:14:04  


  中評社香港10月11日電/台灣聯合報今日刊載社論指出,在陳水扁舉行大閱兵展示軍威之際,一場無聲的殺戮行動也正在台灣文化界展開。 

  包括科博館、史博館及“國父紀念館”在內的兩百多個文化及社教機構,均將遭“行政院”由中央三級單位降為四級。政府並要求這些機構,須在本月中前提出“自我矮化”的組織條例,再由“行政院”“恩准”其“自宮”。這是何等殘酷的指令,一些素有口碑的文化機構,對此突如其來的政治災難,咸感憤恨難平;但忘情割喉鬥爭的主政者,豈有閒情理會三級機構的哀鳴?

  社論表示,這麼大規模的機構“降級”行動,不難理解,正是中正紀念堂“改名”風波的後續整肅。政府為了遂行“中正紀念堂”改名“台灣民主紀念館”的野蠻行動,掩飾其法理之失據,因而採取“集體屠殺”,將“教育部”轄下和中正紀念堂相同的三級社教機構全面降格,作為陪葬。此外,由於中正紀念堂改名遭台北市政府強烈抵制,“行政院”因而一不作二不休將類似機構全面降格;如此一來,不僅便於日後的政治及人事操控,要更名、摧毀文物或民眾集體記憶,也更遂行無礙了。
 
  社論指出,可笑的是,如此赤裸裸的鬥爭行動,“行政院”竟還能美其名說是為了“組織改造”。扁政府談組織改造已經七年,外界從未看到它在高層架構上進行任何有意義的調整,它甚至不惜讓若干“憲政”機構陷於癱瘓;在這種情況下,只在下層組織進行無謂的“集體降級”,將一堆機構由“教育部”移交給文建會,這對一個無能政府的效率又能起什麼“改造”作用?當“教育部”官員稱,機構降級不致造成人員“減薪”時,那就是說連最基本的“節約成本”的目的都不存在;至此,“組織改造”的謊言也不攻自破了。
 
  對“行政院”而言,將三級機構“降級”根本達不到改造效果;但對長年孜孜矻矻耕耘的文化機構而言,此舉卻使其士氣和功能受到嚴重打擊,這才是政治對文化最無情的凌辱。試想,文化建設是需要日復一日用心積累的精緻工程,包括兩廳院、史博、科博、乃至“國父紀念館”,都是台灣具有國際地標作用的文化機構;現在,執政黨為了一己的政治目的,不惜出動政治推土機輾壓它們。這個標榜“本土”的政權,心中究竟有多少文化關懷,不已昭然若揭?
 
  事實上,就法理而言,“行政院”固然有權直接調整所屬機構層級,其最終決定權還在“立法院”的同意與否。像如此大規模的降級行動,充滿政治目的,又說不清其合理性,“立法院”豈能坐視“行政院”為所欲為?再說,降級不僅將影響這些機構的國際交流層級,對內而言,甚至將形成中央機構負責人職階反較地方文化局處為低的倒錯現象。一旦台灣既有文化生態遭到政治扼殺,其後果,可能是數十年而不復。執政黨只為“去蔣”,竟不惜株連兩百多個文化機構,真是殺人如麻的氣魄! 

  社論說,若還有人不明白什麼是“為政不仁”,請看看民進黨的作為吧!經濟凋敝,它無力回天;物價高漲,它束手無策;財政赤字累累,它照樣利多大放送;社會氣氛對立,它愈發煽風點火;國際處境艱難,它反而更四處挑釁。七年來,在扁政府花樣多端的“建設”名義下,出現大量的“蚊子館”,它尚且無力收拾;現在,它竟敢大膽將摧花手伸向已巍然有成的機構。如此“怠於建設”卻“長於破壞”的主政者,能不令人駭然? 

  只因為國王想要看火,大臣就放火燒城。扁政府的“去蔣”、“正名”、“入聯”,演到今天的“文化降級”,也差不多有這個味道了。從今年上半年蘇貞昌熱烈展開的“去蔣行動”,到如今張俊雄要求文化單位“集體自宮”,一人一刀接力,劊子手可能不自覺手下凶殘吧。而淌血的文化界,連呼救的力氣都沒有了。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