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聯合早報文章:從民生到民意 胡溫新政建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0-11 11:45:32  


文章認為,在當前的中國,民生仍可能是政治的重點。
  中評社香港10月11日電/英國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學院講師賴洪毅今日在新加坡聯合早報撰文“民生、民意、民主與中國模式”指出,過去近三十年,中國的成功之處,在於著重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發展模式也在近幾年來獲得世界、特別是非西方國家的關注。胡溫領導人上台後,在改善民生的同時,也注重民意,在民間獲得了很好的口碑。未來,中國應同時漸進地推進民主。依次關注民生、民意、民主,務實地推進中國民主,是中國完善其發展模式的可取與必經之路。
 
  改革的成就在民生經濟 
  
  文章說,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首先解決民生問題,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驚人成就。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毛澤東擔心其革命被後來的領導人顛覆。他摒棄民主程序和法制,發動群眾,進行無休止的政治運動。到1976年毛逝世那年,中國居民平均生活水準(以消費指數為例)與1953年中國經濟建設剛恢復完畢那年比,23年內僅增長57%,平均每年增長2%。在70年代中期,近半數地方的農民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多數城市居民還處於僅能維持溫飽狀態。多數中國人已對政治運動產生厭倦。 
  
  1978年,鄧小平上臺,全力推動改革開放。1978年到2005年的27年期間,中國居民的平均收入增長了五倍,為毛時代的五倍。中國大部分農村已解決溫飽問題,多數地方的農民家庭已擁有電風扇、自行車、固網電話、彩電;近半數農村家庭已有摩托車、洗衣機。越來越多城市居民買了新的住房和汽車。 
  
  中國的經濟總量大幅度上升。1978年到2005年的27年期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11倍。相比之下,在毛的時代,從1952到1976年的24年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了2.9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的排位,從改革開放開始時的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4位。中國外貿總額在世界的排名,從1978年的第27位,騰升到地2005年的第3位。這說明鄧小平推動的中國經濟改革與開放和注重民生的政策,不僅大大改善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準,也極快地提升了中國的經濟實力。 
  
  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固然出現了貪污、收入差距、環境污染、社會保障不足、道德水準下降等問題,但人民生活史無前例式的改善,國力的大幅度增強,中國國際地位前所未有的上升,都是舉世公認的。如中國還沿襲毛時期平均主義的做法,中國經濟會出現朝鮮那樣的衰退局面,黑市猖獗,民不聊生,國力衰弱。中國絕對不會成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普遍仰慕的經濟榜樣。 
  
  文章認為,在當前的中國,民生仍可能是政治的重點。理由是,在當前和未來數年,中國民眾仍高度關心民生問題。主要的問題有:城鄉、各地區、各階層間收入差距仍然很大;許多城市和絕大多數農民缺乏醫療保險;醫療和高等教育費用昂貴和上漲,高校畢業生就業難,“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和融入城市社會面臨困難;城市住房價格繼續快速上漲;城市日用食品價格上漲幅度偏高;一些大中城市治安情況惡化;人口老年化加劇;甚至環境污染和生態污染嚴重,越來越影響到民眾的生活。這些經濟社會問題,直接關係到中國民眾的生活,關係到他們對政權的滿意度,關係到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持續增長。因此,關注這些最突出的民生問題,是執政黨的自然選擇。 

  從民生到民意:胡溫新政的建樹 
  
  隨著民眾受教育水準的不斷提高,隨著媒體和新聞傳播手段不斷更新和發達,民意也應成為執政黨施政參考和面對的重要因素。雖然中國還沒實現全國的選舉民主,中國領導人借助當代通信和傳媒手段,依賴科學的民意調查方法,仍可迅速瞭解民眾對政策和主要話題的意見,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領導人在施政時有的放矢,尤其是針對民眾最關心的民生話題,提出相應的政策。然後通過調查民意,來瞭解政策執行情況。這樣,可形成“瞭解民意—回應民生議題—通過民意瞭解政策執行的結果—修正民生政策”的良性循環。
  
  胡溫領導人上臺後,就經常通過互聯網瞭解民意,作為決策的參考。另外,中國領導人也逐漸利用政府和人大的聽證會,瞭解公眾對一些事件的態度。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決策者還越來越多地聽取有關領域出色、扎實、務實的專家學者的意見。這樣,有利於中國參考國際上成功的慣例,結合中國的情況,制定出保障民眾利益的有效方案。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共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