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CEO任“閣揆”?別鬧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1-22 10:02:10  


  中評社香港1月22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天刊登的社評指出,最近一周,在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的炒作之下,“CEO任閣揆”突然又變成了一個討論議題。這個議題在本質上只是參選陣營一方的策略操作,但在相關媒體的配合渲染下,似乎又有假戲真做的傾向。事情發展至此,就不得不直言點破其迷思了。 

  謝陣營炒作CEO接“閣揆”的點子,當然是來自韓國新當選的大統領李明博。李先生是企業家,不但生意做得成功,轉換跑道幹市長也很成功。其競選期間,“七四七”的訴求簡單明瞭、打動人心,也符合企業行銷的明快手法。但是無論如何,李明博由商轉政的成功,並不表示其他的CEO也適合由商轉政;李明博是能幹的企業執行長,並不表示檯面上的執行長都能幹。總之,韓國的李明博只是CEO中特例的特例,若要由此而在台灣推動“CEO組閣”,在邏輯上就像“因為康熙皇帝能幹就鼓吹帝制”一樣荒謬。台灣當前面臨的問題極為複雜,若以為企業CEO就能將這些問題迎刃而解,那更是天方夜譚。 

  社評說,其次,企業執行長綜理特定私人企業的營運,而“閣揆”則是綜理台灣政務,其間差別大矣。一般而言,企業面對的外在環境、法規制度、官僚束縛等因素都是給定的。CEO的任務,基本上是在政府劃定的框架下,尋求企業最適合的發展策略。例如,潤泰集團面對中國大陸各地“給定”的開放情況,而決定布局大潤發的分店設置,但潤泰卻無法“決定”大陸的開放步調。然而對政治領導人而言,他就是要決定整個台灣的大框架、大步調。換言之,企業CEO與台灣領導人所需要的視野、格局、思考、判斷,都截然不同。企業家轉行綜理“國政”,這不只是換跑道,根本就像是從打撞球改為打籃球,能夠傳承的經驗有限、所需新學的事務卻是多不勝舉。 

  遠例不談,單就台灣人民熟悉的事件,我們就能看出不少問題。許多人都同意,陳水扁先生台北市長做得並不差,交通、治安、捷運、行政等各方面都頗多建樹。為什麼他一去“總統府”,表現就如此不堪、民調直直落呢?就規模意義而言,台北市政府就像是一家公司,市長就像是市府的CEO。但如前所述,台北市的發展,其規模、限制、法規等,有大部分都是框架在台灣格局之內的。但是一旦做“總統”後,卻是要決定台灣的框架與格局、要為兩岸關係定調、要決定開不開放三通直航、決定是否續建核四、制定匯率利率政策等。事實證明,陳水扁先生做市長的績效,對於這些宏觀的台灣格局規畫毫無助益。一位優秀的台北市CEO一旦進了“中央政府”,卻創造了台灣經濟八年的災難。誰說在企業界找一位CEO,不會遇到類似的困境呢? 

  社評指出,企業界執行長進入政府的另一個困難,則是官場文化的適應。企業的目標很單純,就是拚業績、縮成本、賺大錢。在這種單一目標的約制下,即便成員之間有認知、判斷的差異,也還算容易解決。但是政治就複雜多了。就拿台灣政壇常見的口水來說吧:有本土非本土之辨、愛不愛台之爭、要統要獨之歧見,這些都是企業界少見的假議題,但政客卻樂此不疲。企業主管做不好大不了辭職,無論如何也戴不上“中國琴”的帽子、穿不上“西進昌”的外套。沒有一家企業會容忍謝志偉、姚文智、林佳龍那一級的發言人、更沒有企業員工敢向媒體批判其他部門的主管是“小孬孬”。總之,企業在大致給定的框架下追求極為具體的目標,其任務較之於政府官員單純太多。林信義的事例證明,即便是一位績優的CEO,到了民進黨執政團隊,也是無法挽救台灣經濟,一事無成、下台一鞠躬。 

  在民進黨“國會”選舉大敗之後,謝長廷必須要釋出“找外人組閣”、“消極行使‘總統’職權”等訊息,才能勉強在敗戰陰影下彙集一些人氣。因此,“CEO組閣”的話題大家都知道那是政治操作策略。以現在的“國會”生態、民進黨內基本教義派的堅持、謝長廷長久以來的處事風格,台灣真正有能力的CEO都知道現在應該要“儉德避難”。萬一真的有CEO膽敢在現在去接掌“閣揆”,其情勢判斷能力昏聵至此,其能力恐怕反該受到質疑。CEO任“閣揆”?別鬧了!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