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9日電╱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日前表示,民進黨雖在台北市未獲一席“立委”,但呼籲支持者拚“台灣最後一席”,也就是支持他贏得“總統”這一席。謝長廷認為,如果國民黨推出的馬英九獲選“總統”,就沒有人可以制衡了!因此,為了保護民主,台灣必須建立制衡的制度。
台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刊登社評指出,民進黨在“立委”選舉慘敗後,所謂的“民主制衡論”,就成為民進黨打“總統”選戰的一埸牌。有些學者和經常出現在媒體的所謂名嘴不知究裡,也紛紛牽強附會。一時之間,這個名詞成為台灣社會關注的焦點,就連頂著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光環的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也不惜跨行越界,放言高論制衡在民主社會的重要性。李遠哲擔心,一旦立法與行政權皆由國民黨主導,台灣政治將陷入不平衡的危險狀態。
在民主社會,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政治理念,都應受到尊重;但如果為了要替特定的支持者背書,刻意散播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調,甚至因此產生積非成是的後果,則誤人誤己,實不足取。談制衡就必須談分杈,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近代分權學說始於十七世紀英國學者洛克,十八世紀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加以發揚光大。孟氏認為為保障政治自由,必須防止權力的濫用,“要防止權力的濫用,就必須用權力制約權力”,因此,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個部門的目的,就是要彼此制約、相互平衡。為了彌補三權分立的不足,民主國家也建立政黨政治的制度,以及強化媒體的角色,希望以有效的監督政府施政,來達到分權制衡的目的。
媒體早就指出,今天台灣民主制衡的淪落,“問題不在在野黨的杯葛,而在執政黨的傲慢和偏見”。民進黨因台灣的政黨輪替取得執政地位,但為了執政的永續經營,絲亳不尊重民主的分權制衡精神。民進黨政府把在野黨的監督形容成“再怎麼野蠻”,把輿論的批評視為“非我族類”。這樣的態度和它過去指責的“威權統治”,又有什麼不同?民進黨今天搬出“民主制衡”的大道理,明眼人都知道是為了選舉的考量;但它忽視了任何制度的設計,都應從台灣的長治久安著想,不能當成追求權力的便宜行事之計。換言之,在民進黨執政八年後,這個機關算盡的政治集團,已經沒有資格教育台灣人民,什麼才是民主制衡。
社評表示,選舉的目的是選賢與能,人民不能為了形式上的制衡,選擇一名不適任的台灣領導人。李遠哲期待下任“總統”具有“高度應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處理兩岸問題上代表大多數台灣人民的意見”。我們認為這不僅是李遠哲個人的期待,也是所有台灣人民的期待。問題是,誰能符合這樣的條件?至少,我們認為民進黨拋出的“民主制衡說”不能提供作為選擇的標準。因為,這樣的標準無異於“政治分贓”,是對台濟人民政治智慧的藐視。
民主是可欲的,但不能為了民主而製造一些危言聳聽的謬論。台灣人民要的是真民主,而非經過包裝的假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