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世界日報:“鐽震”草草解散,仍留下半天疑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3-01 09:51:30  


  中評社香港3月1日電/陳水扁政府匆匆操作的鐽震軍火公司案,一經曝光,引發社會公論的強烈質疑與“立法委員”的嚴詞詰責,不得不宣布於29日解散。然而仍留下了半天疑雲,有待清理。

  美國《世界日報》今天刊登社評說,鐽震案不能“達陣”,內情相當複雜。此事發生在“總統”大選前夕,對民進黨的候選人謝長廷增加了意外的負擔。“國防部長”李天羽22日請辭獲准,緊接著從政治作戰局局長陳國祥27日突遭免職。

  李、陳向來被視為親扁的軍系首腦,都是被鐽震案“震”掉了。由此亦可見陳水扁這位跛鴨“總統”的失落感。鐽震案成了他八年治台的最後一筆濫污帳。

  本案應該負責的人,當然是隱身警示、默許推進的阿扁。實際執行是“行政院”副院長邱義仁。最尷尬的則是名為看守“內閣”首腦的張俊雄。張在“立院”答詢時坦稱,對於鐽震公司的成立,他事前毫不知情。安排吳乃仁出任董事長,他是看報紙才知道的。所謂看守“內閣”,理應嚴守成規,老老實實盡其“看守”之責。張俊雄位居“首揆”,對此重大事件竟然一問三不知,豈不是昏瞶失職,有虧“看守”之責?

  更可異的是,張答覆“立委”說,“鐽震是民營,我憑啥解散”?他還舉出台塑和台積電為例,說明政府無權解散民營公司。

  社評表示,但他忘記了、或故意忽視了重要的事實,王永慶和張忠謀都是憑民間的資金,多年的努力,建立起成功的企業。鐽震的資本從何而來?要靠“國防部”與公營企業投資。鐽震的業務如何取得?靠的是代理軍火買賣的獨門生意。鐽震如何能與台塑、台積電相提並論?並怎能稱是民營?

  張俊雄後來改口,不再敢說無權解散的話,但又指責藍營“鴨霸”。他以“事前不知情”推諉他應負的責任,模糊了問題的焦點。其實,他才應該像李天羽一樣及時下台。張俊雄走了,邱義仁當然無所容身。事理如此明顯,無需乎組織甚麼真相調查委員會。

  社評指出,新任“國防部長”蔡明憲承諾,鐽震近期按程序解散。但新聞界報導,鐽震運作期間,“至少有四大軍購案已接近定案”;即使鐽震公司即日解散,原班人馬仍有取得代理權的機會。據悉,對美國的P-3C反潛機已告簽約,對法國軍購洽商也已成熟,即使鐽震不存在,但如果它對外國當局有所承諾,將來會不會成為一攤子爛帳,誰來收拾?

  張俊雄認了。鐽震案的曝光,“造成台灣與其他國家互信摧毀”。究其實際,正是因為扁政府偷偷摸摸、慌慌張張組成這家名不正、言不順的軍火公司,以致“內部曝光”,(陳國祥突遭解職,軍中解讀為“保防、監察體系在農曆年初發動調查鐽震案,踩到了地雷”)。軍中政戰體系,本有監察和保防的職能,及時發現鐽震公司的幣端,應說是恪盡職守的成績,怎會是“踩到了地雷”?

  社評說,國民黨“立委”建議,馬蕭團隊現在就應發表聲明,並知會有關國家,鄭重說明鐽震公司是一個不合法的組織,它簽定的任何合約均屬無效。3月22日大選之後,新政府不會承認合約的效力。如此宣示,誠然是有損對外的“互信”,但鑑於阿扁政府了無忌憚,胡作非為,這是不得已的防止後患的措施。

  鐽震案是阿扁政府最後的一樁重大醜聞。張俊雄出面“代打”。他說,投資資金並未到位,也未簽合約,怎會有回扣可拿?回扣也許尚未到手,但其企圖昭然若揭。

  社評認為,此案從揭發到破滅,很可能是把謝長廷壓垮的最後一根稻草。台灣選民無分藍綠,都可以看清楚、想明白,鐽震公司的成立是為了誰的利益;草草結束,又是為了甚麼原因。疑雲散去,真相大白。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