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0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社論說,今天,馬英九與蕭萬長就要接任正副總統職位了。雖然新政府團隊還未就任,但準“行政院長”劉兆玄與重要財經部會成員都已經馬不停蹄地在做準備,而人民也期待他們一上任就能有所表現。目前,唯一尚未填上的財經人事拼圖,就是馬蕭財經政策中宣示要成立的“賦稅改革委員會”。據媒體報導,依“準院長”劉兆玄先生的規劃,該會要隸屬於“行政院”之下,其地位等同於部會,重要性不言可喻。賦改會雖然是短暫的功能編組,但是在台灣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其任務尤其艱鉅。在此,我們要提醒新政府籌組賦改會的必要考量,以免將來在布局上有所失誤,而糟蹋了改革的契機。
首先,新“內閣”必須要正確掌握賦改會的定位與意義,切勿在人云亦云的瑣細租稅議題中,迷失了稅改的主體思考。以一九六八年第一次賦改會為例,該會的大改革方向,就是將台灣當時以關稅、公賣利益為主的政府收入結構,轉換為以營所稅、綜所稅為主的結構,以迎合當時經濟轉型之所需。正因為其任務清晰、目標明確,所以稅制轉型也較為成功。相對而言,一九八八年的第二次賦改會則理念方向比較混沌,其所提稅改方案少了些理念引領,後續推動也就比較吃力。
社論指出,今日的台灣,內有貧富漸趨兩極的民怨、外有東南亞各國的競爭,而我們的現有稅制,卻仍然停留在促產條例保護、資本利得免稅、各類寬減雜亂不堪的石器時代。現在成立賦改會,就是要為當下的僵局規劃一條租稅制度的新出路。當然,時下吵擾不休的遺贈稅、負所得稅等議題不是不能研議,而馬蕭、長昌的財稅政見也可以拿出來公開討論。但若只是為了要調整這些零星稅目,那麼由財政部發包幾個研究案就足夠了,根本就不必割雞用牛刀,大張旗鼓地成立一個賦改會。我們要鄭重呼籲劉院長,既然要成立賦改會,就盡量要給予該會寬廣的研議空間,不要事先設定太多任務。假若賦改會就只是為研議馬蕭所提的種種政見而設,那麼該會就必然沒有前瞻性與主體性。
其次,如果賦改會的任務是要研議稅制大方向,其主任委員就必須要聘請視野開闊的大學者擔任;其餘委員也要敦聘沒有利益色彩、未參與特定黨派競選政見研議、立場公正不阿的學者專家參與。稅改最糟糕的情形,就是各個利益團體或政黨代表分別派員參與賦改會,其主要任務就是促成特定提案或阻擋特定提案。賦改會若是成員不當,將來會內就會吵嚷不休,註定是絕路一條。日前,準“財政部長”李述德被記者詢問賦改會是否會建議負所得稅制時表示,“基本上,賦改會不會反對負所得稅制”;我們認為這是極不妥當的發言。如果有學者專家在參與研議之前,就已先承諾將來會贊成或反對特定議案方向,這些學者就只是橡皮圖章,像是沒有租稅是非判斷能力的奴才。第一次賦改會的主委劉大中,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康乃爾大學教授。第二次賦改會主委陳聽安雖然學術地位遜於劉院士,但至少也是島內財稅耆老。第三次賦改會究竟是要聘人才還是聘奴才,外界都在拭目以待。
再者,我們要呼籲新政府與“立法院”,給予第三次賦改會最大的空間。將來的稅改方案,無論如何都要落實為修法,提到“立法院”審議,而朝野“立委”、行政單位、民間團體等,也都能透過公聽會等適當管道提出意見。但是朝野官員、“立委”最需要克制的,就是在賦改會研議期間提出倉卒的、片面的、討好部分人民的減稅或免稅案。這一類的方案往往有短視近利之誘惑,卻對後續的整體稅制規劃產生重大阻擾。賦改會的研議時間短則半年長則一年,而台灣減稅或免稅實在不急著在半年中匆促提出。我們希望朝野政黨都能以台灣之長遠制度健全為念,不必逞一時之快,而壞了稅改大計。
最後,我們也要呼籲新政府調整其財經布局思考,千萬不要只看到迫在眉睫的愛台十二建設、而忽略了財政健全的重要性。“國家”建設與財政固然是互為因果的,但是就中長期而言,政府財政的穩健絕對是一切建設的關鍵。我們希望新政府賦改會的成員,能給社會帶來耳目一新的氣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