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特色”是和“蘇聯模式”相比較而言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06 11:20:15  


  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毛澤東在新中國建立後形成的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為什麽不能成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起點呢?《理論視野》第5期發表中央黨校組織部副部長趙長茂教授的文章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强調的是“中國特色”,而“特色”來自於比較。“中國特色”應當是和“蘇聯模式”相比較而言的。

  毫無疑問,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探索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實事求是地說,自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這一時期,我國的社會主義,從大原則、大框架上說是照搬了蘇聯模式,無論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不真正具有“中國特色”。比如,我們過去實行單一公有制,追求“一大二公三純”,排斥非公有制經濟;分配方式單一化,實行平均主義“大鍋飯”體制;搞計劃經濟,排斥商品貨幣關系,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根本對立起來;經濟社會管理高度集權,等等。這些都是蘇聯模式的典型特征,我們把這些都照搬了過來。

  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召開以後的體制改革,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真正具有了“中國特色”: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非公制經濟成爲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按勞分配爲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生産要素按照貢獻參與分配成爲一條原則;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以市場爲基礎進行資源配置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代傳統計劃經濟。這種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不但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看不到,在以往的現實中也是找不到的。

  1982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宣布:“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創立、豐富和發展起來的。1997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大,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正式稱之爲“鄧小平理論”。可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起點定位于鄧小平理論是有著科學的理論依據的、符合實際的。(來源:報刊文摘)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