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空軍已保障抗震救灾飛機6600餘架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13 12:10:52  


5月18日,濟南軍區某陸航團出動直升機40多架次,不間斷飛行,向灾區14點位運送救灾物資。
  中評社香港6月13日電/新華社成都報道,從5月12日至今,空軍航空管制戰綫的指戰員堅守陣地,在四川灾區實施著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航空管制,保障抗震救灾飛機6600餘架次,開辟了一條條“空中生命綫”和“空中綠色通道”。

  “空中生命綫”是在灾情發生後第一時間構築的。據空軍航空管制部副部長龐惠軍介紹,地震發生後,在成都先後集結了陸航、空軍、成都軍區和民航的200多架各型飛機,多種任務同時集中在4萬平方公里的空域內實施,每天的飛行流量是平時的幾十倍。僅5月14日,就有38架各型運輸機、直升機飛行134架次,將救灾部隊從各個戰區空運至灾區,首次實現了我軍曆史上的萬人空中大投送。

  龐惠軍說,參加救灾的飛機有30多種機型,大到國際救援的空客380,小到通用航空的輕型直升機,性能差异很大。這些飛機從不同機場、不同高度、不同航綫同時實施空運、空投、勘察、機降任務,對組織指揮要求極高,極大地考驗著航管值班人員的能力素質。

  面對大量危重傷員需要緊急救援、大量食品、藥品需要緊急空投的緊迫形勢,空軍航空管制人員采取超常規手段和措施,在灾區上空建立了一條條高效、順暢的綠色生命綫。從5月13日開始,成都周邊8個機場每天都有上百架飛機展開空投和救援行動,高峰時有近200架各型飛機同時執行抗震救灾任務,給灾區人民帶去了生存的希望和勇氣。

  中央軍委委員、空軍司令員許其亮,政委鄧昌友趕赴成都,親自部署、親自指揮,建立完善了指揮協調工作機制和聯合值班制度,就任務分配、空域使用、組織指揮等問題與軍地有關單位進行協調。聯合航空管制還將東西長約180公里、南北長約240公里的空域設爲臨時空中管制區,按照“分時、分區、分高度”的原則,統一安排飛行計劃,調配飛行沖突,幷規定了臨時緊急任務隨機調配的具體辦法。

  地震受灾最嚴重的地區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接合部,山高多在4000米至5000米,受升限和性能影響,執行任務的直升機只能在低于安全高度的峽穀河道中飛行,雷達看不到、通信聯不上,無法實施直接指揮調配。爲此,空軍迅即調來一架新型通信中繼飛機,在灾區上空架設了一條不間斷的通信橋梁,掃除了高山峽穀內的通信盲區,創造了首次完成幾千架次飛機通信保障的曆史記錄。

  解除地震造成的30多處堰塞湖險情,特別是蓄水超過2億多立方米的唐家山堰塞湖險情,急需大批重型機械、人員、物資急需空運作業區。空軍航空管制人員緊急開辟空中“綠色通道”,劃定綿陽—安縣—北川爲搶險專用航綫,劃設以唐家山堰塞湖爲中心,半徑30公里、真高600米以下的範圍爲臨時空中限制區,建立應急指揮機制,確保了搶險飛行順利完成。僅5月26日,就保障唐家山堰塞湖搶險現場直升機飛行80架次,創造了中國搶險救灾史上的最高記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