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瑞典智庫:中國軍費大增不意味將發動戰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17 09:33:17  


 
  柏雷絲說,現在就是在非洲發現一支中國制造的步槍,一些媒體都會進行炒作,所以中國在軍事上的任何動作,都會惹來很多人的“關心”。國際上一般評判某個國家軍事實力的標准,取决于這個國家30年的軍備積累,而很多人認爲,中國已經走上了這個“30年進程”,甚至可能用更短的時間就會達到一定實力。盡管在軍力上中國和美國還有巨大差距,但關注是不可避免的。

  柏雷絲的說法在《世界軍備與裁軍2008年年鑒》發布會上得到驗證,歐美不會輕易放弃“中國威脅”的言論。很少有記者在發布會上去追究美國的軍費開支占世界總軍費開支的幾乎一半,也沒人注意到東歐地區是近年來軍費開支增長最快的地方,他們更多的是盯著中國。一位學者發言說:“盡管中國的核武器數量不多,但却很可能是引發新一輪核武軍備競賽的推動力。”還有一位歐洲記者問:“中國在2007年减少了武器進口,是否意味著獨立的軍備體系已建立完成?”

  沒必要把“中國世界第三”看得太重

  談到歐美在研究中國問題上的异同,季北慈的觀點是兩者之間曾經有不同定位,但目前則開始趨同。季北慈甚至告訴記者:“遺憾的是,美國的研究往往帶有政治目的,經常誇大中國的威脅,所以中立性不够。這點歐洲則好得多,因爲多數歐洲人願意采取多邊主義的方式解决問題,而美國有些學者甚至連聯合國都嫌礙事,所以歐洲的對華研究要顯得更溫和一些。”

  柏雷絲對這一問題也有相同的看法。她認爲,美國過去擔心中國會不會成爲“下一個美國”,會不會成爲又一個“世界警察”,于是帶著一定的政治目的在研究中國;而中國强調的多邊主義態度目前更容易被歐洲接受,因此歐美對華研究的關注點總體而言是不同的。柏雷絲認爲,現在的形勢又有了新的變化,就是美國對華研究已經開始向相對中立的方向靠攏,比如美國最近幾年的中國軍力研究,有關數據已經與SIPRI的結論越發接近,這說明美國自己也意識到,他們原來的研究主觀性太强了。

  既然歐美對華研究趨同,是否就意味著在歐洲和美國都已經承認了中國軍費支出“世界第三”的位置呢?季北慈解釋說:“很多人都承認,歐盟各國發生或挑起戰爭的概率已經非常小了,但在軍費支出方面,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及西班牙的排名都很靠前,這說明關鍵問題在于,握著武器的人是否就是要發動戰爭,所以從這個意義上,很多人擔心中國的軍費開支狀况,確實對中國有些不公平,因爲沒什麽充足的理由懷疑中國就將是戰爭的發動者。”柏雷絲也表示:“沒必要把中國軍費支出世界第三的排名看得太重,即使中國排在世界第30名,那些帶有政治目的的人也會有同樣的說法,而理智的人會從SIPRI的年鑒中發現這樣一個數字,過去10年,全球軍費支出增長了45%,這折射出世界幷不安寧的現實,但武器真的能帶來和平與安全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