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京報:期待盖茨,也期待“本土盖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29 10:57:31  


  中評社香港6月29日電/6月27日下午起,美國軟件業巨擘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從微軟“一把手”執行董事長的位置退休,轉任非執行董事長,自此全身心投入慈善事業。此前,蓋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他將把總市值為580億美元的個人資產,悉數捐給慈善基金會,不留給子女任何財產。

  新京報今日發表社論說,比爾.蓋茨在有生之年如何處置自己的財產,一直是公衆關注的焦點。如今蓋茨傾其所有,專業行善,相信對那些正在為創富打拼的企業家,以及有意無意間持“仇富心理”的人來說,都有一定啟迪意義。

  有人或許會說,“蓋茨”只是“人間奇蹟”。然而,一切“人間奇蹟”都會有其內在的邏輯可循。顯然,蓋茨財富的快速積累,受益於美國與世界對其創業與創新的認可,而蓋茨傾其所有回饋社會,則是因為他和許多“慈善先行者”一樣,對人間財富抱有開放的觀念。

  衆所周知,卡耐基、洛克菲勒等美國第一代致力於公益事業的富人,一直重視如何回饋社會。時至今日,“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耻辱”、“盡其所能獲取,盡其所有給予”等慈善觀念作為精神遺產,早已深入人心。在此熏陶下,有幸成為富甲一方者,自會認為名下的巨額財富並非真正“屬於自己”,而只是表明自己暫時有權力代替全社會“保管並分配這些財富”,為此,他有責任在生前處置好這些財富,使之返回社會。

  多賺錢是能力,花好錢則是責任。如電影《蜘蛛俠》里的“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話也因其寶貴的內涵,成為蓋茨近年來經常捫心自問的箴言。顯然,蓋茨回饋給世界的,不僅是他收獲的財富,更有一顆“慈善的心”。這種從物質到心靈的給予,不僅有益於填平貧富之間的溝壑,更有利於世界文明觀念的促進。

  社論指出,慈善無國界。近年來,中國的慈善事業同樣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剛剛發生的汶川大地震,更顯示國人的愛心無缺。然而,中國慈善事業仍處於起步階段。一份慈善公益調查顯示,國內工商注册登記的企業超過1000萬家,有捐贈記錄的不超過10萬家,這意味著有99%的企業從未參與捐贈。同樣,中國公民只有10%捐過款物,而美國則高達85%。

  究其原因,除了中國在經濟發展和財富積累上仍然落後,社會性慈善組織發育不良等制度性因素,同樣不可忽視。而近三十年來,通過慈善事業完成社會財富的再分配,進一步推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則成當務之急。

  中國需要慈善家,更需要生長慈善家的制度環境與慈善文化心理的養成。伴隨著中國改革的良性推動,上述不足正在發生改變。回顧改革開放的“光榮三十年”,體現在經濟與社會成長方面的一個重大進步,莫過於從企業到個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致力於慈善事業。在中國,“讓慈善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雖然不可一蹴而就,卻也並不遙遠。

  據報道,蓋茨已將今年慈善活動的第一站定為中國。在歡迎蓋茨到來之際,也讓我們相信,伴隨著中國社會與財富觀念的雙重開放,假以時日,中國也將會有“本土蓋茨”出現。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