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時隔16年 新華社再發文穩定股市振奮股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7-02 09:16:58  


在7月1日晚間,新華社發表的《應把下半年設想得更嚴峻》的文章已經被《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所替代,後者的積極作用顯而易見。
  中評社香港7月2日電/新華社7月1日晚上以《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爲題,針對近期股市的焦點問題發表了一篇“新華視點”。有分析認為,新華社的這篇文章,多多少有些“看多市場”的意味,更能鼓舞時下掙紮在股市“廢墟”中的股民的心。

  《每日經濟新聞》的報道稱,有趣的是,就在16年前的1992年9月27日,新華社同樣以《關於股市的通信》爲題,發表了一篇關於股市的文章,對當時的中國股市進行了全面點評,對當時市場的焦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其後一個多月,中國證監會籌備成立,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性建設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更加有意思的是,16年前的《關於股市的通信》,發表於股市連續暴跌的背景下,主筆操刀的記者是三個人,其中的主力記者吳錦才,現在已經是新華社的副總編輯,而7月1日發表的《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也是由三位關於資本市場的主力記者寫就。

  如此多的巧合,讓人們不得不聯想,新華社這篇發表於中國股市連續暴跌關鍵時刻的“通信”,究竟有何深意?

  有經濟學家表示,兩次文章同題操作,顯示出新華社對當前股市的態度與當年相仿。“1992年是中國資本市場在法律框架較不完善的環境下,風雲變幻的一年。當年5月21號,上交所放開價格限制導致市場出現暴漲,有的股票價格一下子翻了30倍;那年的8月10日,著名的‘8•10’事件爆發,深交所門前150萬人搶購認股權證引發市場騷動,隨後股市又出現了深度暴跌,短時間內下跌了45%。還有就是當年的10月份證監會成立了。”

  該經濟學家表示,2006年及2007年入市的第三代股民用一年時間經歷的暴漲和暴跌,在1992年市場上幾個月就完成了,“92年的第一代股民比照當下的新股民顯然更瘋狂。”

  “不排除此次管理層進一步在制度上出臺變革內容,比如穩定股市的供求關係。”該經濟學家表示,鋻於新華社的特殊地位,其對市場種種問題的分析和判斷顯然已反映給了管理層甚至决策層。

  另有專家則表示:“不要過分悲觀是新華社此次文章的主核心,從選擇的內容角度和說法例證上看,新華社應該接收到了上層穩定輿論的要求。”

  該專家表示,此前一天新華社對於宏觀經濟“下半年要謹慎對待”的意思顯然對股市造成了較大影響,如今又出現“股市仍可穩定發展”的言論,從中可以看出管理層對輿論導向的重視。“這種不許唱空的做法此前也有過,比如去年‘2•27’的時候,官方媒體採訪時均要求分析人士不能過度看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