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錫堂:過去台灣追求國際合理生存空間,常與兩岸關係之無法改善形成惡性循環。 |
中評社香港8月19日電(作者 潘錫堂)馬英九日前率團出訪巴拉圭與多明尼加,來回均低調過境美國西岸,除了對大陸與美方釋出善意並爭取信任之外,也在為其“外交休兵”及後續的兩岸協商營造更多的和諧氛圍。
馬英九此次出訪參加巴拉圭與多明尼加兩國新任總統的就職典禮行程中,已充分體現其“外交休兵”的理念,不但在過境美國時一切以低調、務實、單純為原則,不再像過去以爭取個人角色或政黨之選舉利益以遂其“出口轉內銷”的目的,同時也不在禮遇規格、停留時間或會晤層級上耗費資源,可謂徹底揚棄往昔台灣領導人藉過境衝撞美台關係與兩岸關係而予人“麻煩製造者”的刻板印象。
馬英九此一首度以台灣領導人身分出訪的方式,著眼於既不刺激北京、又要讓美方放心的考量,已為“兩岸和解”“外交休兵”奠下良好的基礎,亦有利於兩岸兩會往後協商的順利開展。
眾所周知,過去台灣追求國際合理生存空間,常與兩岸關係之無法改善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為了化解兩岸外交惡性競逐的僵局,除了必須改善兩岸關係,亦必須摒棄往昔的“零和”思維,避免無謂的外交競逐造成“雙輸”局面。正因如此,馬英九在520上台後即將“國際空間”列為兩岸未來協商的議題,盼以“活路外交”模式爭取兩岸“外交休兵”,其意就是希望以理性、智慧與耐心讓北京了解,外交競逐不僅讓雙方耗盡資源,尚且會使兩岸漸行漸遠。
而“外交休兵”之達成,則有賴兩岸共同努力。首先,兩岸應共同體認,“外交休兵”的目的是促使雙方“共存共榮”,建立兩岸更穩健和諧的關係;其次,“外交休兵”的結果有助於雙方趨近融合。換言之,“兩岸和解”“外交休兵”意味著,兩岸在邦交國方面維持現狀,不再互挖牆角,不僅對兩岸可各自減少不必要的金錢支出與資源耗費,也使得過去不論是烽火外交或金援外交的衝突對立都能休止,可視為兩岸互表善意與誠意的一種方式。。而唯有兩岸建立互信共識,才能順利地從目前的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先經濟”,走向下一階段外交休兵的“後政治”。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樂見馬英九此次首度以台灣領導人身分出訪中南美邦交國及過境美國時,摒棄往昔扁當局時期大張旗鼓遂行“元首過境外交”及大搞烽火外交與金援外交的“挑釁”手法,而改採低調單純過境,已為重建美台之間與兩岸之間的互信,奠下良好的基礎,尤其更為兩岸在北京奧運閉幕後擇期為海協會長陳雲林率團來台北展開海運直航、貨運包機及截彎取直新航線等新一輪的協商,鋪陳和諧的氛圍。
然而,筆者憂慮的是,大陸非常在乎馬英九上台後推動參與聯合國的訴求與方式,馬政府必須小心翼翼地關注今年的“推案”既不用“重返”或“加入”而只用“參與”的字眼,以及不再強調“加入為會員”與“參與的國家名稱”,是否一方面顧及台灣的尊嚴之餘,也兼顧大陸的感受及勉可接受的底線,避免功虧一簣地損及兩會後續協商的順利展開。相對地,馬政府也很在乎地視互不挖牆角為兩岸外交休兵的第一步,大陸如何自制不讓巴拉圭與台灣的邦誼生變,也考驗北京的善意及馬英九是否能實踐其“兩岸和解”“外交休兵”的可能性。(作者為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