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政府將會投放額外資源,推動國民教育,包括:增加香港學生到內地學習及交流互訪的機會、加強教師有關的專業培訓與交流,讓教師和學生親身體驗祖國的長足發展。現時我們每年資助約五千名中學生往內地學習及交流,名額將會擴大至三萬七千,並包括初中和高小學生。此外,我們會籌建一個名為“薪火相傳”的國民教育平台,協同社會各志願團體的力量,讓國民教育的工作,更有策略和系統地推行。
127. 我們會繼續資助青年到內地考察,並會增撥資源,設立“青年國民教育資助計劃”,資助並支持團體舉辦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的大型國民教育活動,培養愛國愛港的胸懷。
己、結語
128. 主席,去年我在施政報告中,勾劃了香港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提出清晰的發展目標,這些承諾今天已經逐步實現。這是特區政府管治團隊、公務員隊伍與立法會攜手合作的成果。在此,我感謝議員支持特區政府施政。這份成績表叫大家不用懷疑,我們是一個務實、有執行力的政府。
129. 我理解行政長官有兩個領導角色,首先是政治領導的角色,包括倡導未來發展目標及維護社會核心價值,同時將這些目標和價值體現在施政綱領、發展策略及公共政策之中。這方面的工作需要與立法會、政黨、社會各界互動,廣納民意。其次是政府行政管理的角色,憑一生的公務員歷練,我對行政管理及執行都有一定把握。在政治角色方面,由於特區政治建制仍在逐步發展完善,擴大政治委任制以及行政長官的管治方式、管治風格,必定有改進的空間。
核心價值
130. 政治領導需要有信念,亦需要願景。近年香港人熱衷討論社會的核心價值,政府與社會各界需要在這方面展開對話交流。在二零零七年行政長官選舉《競選宣言》中,我表達了對香港社會核心價值的看法。當時我這樣說:“在全球化的衝擊下,香港面對經濟轉型,社會浮現各種意見和利益的矛盾關係,我認為要正確處理這些矛盾關係,香港才能踏上新台階,走向新時代”。
131. 簡而言之,這些矛盾關係體現在經濟、政治及社會三方面。在經濟方面,發展與環境保育要取得平衡,兩者並非對立。政治方面,在發展民主的同時,要有制度配套,維持政府施政效率,行政與立法各司其職,相輔相成,最終以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民眾福祉為依歸。在權利與義務方面要有適當平衡。香港人重視法治與自由的權利,亦要認同對國家、社會的義務。政府有責任照顧弱勢社群,而市民要承擔自身責任,關顧家庭,貢獻社會。隨社會進步,市民對企業的期望也相應提高。企業不應只扮演經濟角色,應該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並且積極準備面向未來更開放、更民主的政治制度。
132. 對於社會矛盾,包括貧富差距、大企業與小市民的利益平衡,我認為首要是發展經濟以帶動社會繁榮,投資教育以促進社會流動。助人自助才是脫貧的根本方法。至於大企業與小市民的矛盾,政府有責任在市場無法發揮作用時加以監督及補救。
133. 我們要重新認識八十年代關於香港發展的一些重要概念,放棄二元對立分析方法。例如政治上,愛國與民主不單並存,而且相輔相成;在國家民族觀念的基礎上發展民主政制,才是香港的出路。經濟上,自由市場與政府干預不應視為絕對對立。市場不是萬能,干預不一定是萬惡。市場失效時需要政府介入;市民利益受損時,也需要政府監督。社會發展上,多元文化生活及綠色環境有助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134. 回顧國際政治發展,今天已經走出六、七十年代意識形態對立的局面。左右翼政黨都在尋求一條中間的第三條道路,極端激進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理念都失去民眾支持。我堅信正義、平等、自由及中庸之道,爭取最大的社會利益。在政治、經濟、社會方面都是走溫和、利益平衡、協調及共識之路,而不是走對抗、鬥爭及衝突之路。
135. 今日外圍經濟環境轉壞,金融海嘯巨浪滔天,市民對未來經濟前景感到焦慮。在不確定的時候,我們要更加沉,以務實的態度完成既定的工作。香港的發展已經走上正確的軌道,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十大基建開始落實,就業機會及經濟效益會增加,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動力。
穩中求勝
136. 對於面臨的挑戰,我們會積極面對,一方面做好危機應變,完善自己的制度,另一方面找尋新的機會,轉危為機。香港人經得起風浪,多年來都是在困難中自強不息,奮勇前進,創造奇蹟。
137. 我對香港人有信心,香港人也要對自己有信心。只要大家有共同的信念,必定可以穩中求勝,克服挑戰。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