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5日電/香港《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三通擴大兩岸經濟合作潛力”的社評表示,昨日在台灣舉行了兩岸間的一次歷史性會議,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經會談後,對兩岸海運、空運、郵政及食品安全等方面取得重要共識,同意落實客貨海運直航、郵件直接傳遞和擴大、改進航空直航等,給兩岸交流帶來了重要的突破,加上早已開放的大陸赴台直接投資,通郵、通商及通航的大三通將可實現,令兩岸交流可加快向深度、廣度發展。這除了巨大的經貿意義外,其政治影響同樣不容忽視:一直以來“三通”成了台灣島內贊成與反對跟大陸深化關係的爭議焦點,今次能在此項突圍,將有利於長遠的兩岸政治走近。
社評指出,“三通”的巨大經濟效益及潛力無可置疑。目前兩岸經貿合作規模已十分龐大,“三通”首先可為兩岸間人流、物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利於推動兩岸合作。特別是當流通更為方便時,將可開拓之前未有的合作新領域、新模式。開放大陸企業及人士到台投資,將改變過去投資的單向流動,為兩地企業打開在島上合作的全新天地。這還剛開始,未來如條件更成熟經營環境更佳,或將有爆炸性發展,就如八十年代末及九十年代初,台灣工業西移的情況一樣。此外,海空直航將有利於推動新業務的發展:其一是大陸客赴台遊覽更為方便,有利於開發各種台灣特色旅遊,及配搭周邊地區的連遊線路;其二是開展兩岸產業鏈上下游業務的更緊密配合,並藉此重振高雄港作為東亞國際貨運樞紐的角色。
當然,“三通”的潛在效益並非朝夕間可全面浮現,還須有一個過程,如要建立基礎設施、協調法規政策,和在技術問題上互相磨合等,但假以時日必有大成。更重要的是,由此建立的兩岸間更多互惠、互信,將可拉近雙方差異減少分歧,為日後更多新型合作奠基鋪路。其中一個可能是商談類似香港與內地CEPA的緊密合作協議,進一步相互開放市場。其二是籌建連通金門、廈門的大橋以強化交流。其三是兩岸合作開發台海或鄰近海域的油氣等資源。這些合作不單有良好經濟效益,對拉近兩岸也大有好處:通過經濟一體化,將可消減部分台灣民眾的拒統心態。
另一方面,兩岸經貿交往中仍有不少問題待解決:一是法規政策的不同易生矛盾。二是台方對兩岸交流仍有不少不合理的限制尚待消除,例如對台商赴大陸投資的限制,和對陸企赴台投資的限制等,都應逐步寬鬆,以營造更開放的交流環境。此外,台方對大陸二千多種產品仍有入口限制。總之,現時兩岸交流,有大陸寬而台灣嚴的不對等狀況,必須加以改變,使能更為公平並提高效益。
社評說,顯然,兩岸“三通”及日後更多的交流突破,對香港必有重大影響。若抱居安思危心態,可把今次陳江會的成果看成一個警號:今後香港的兩岸中介角色必被削弱,從長遠看台灣甚至會分流香港的部分內地開放中介業務。在心理上,內地企業、人士今後或將更有興趣於與台交流。因此,香港必須由加快發展及開拓新業務,來應對這個新挑戰,更切勿作鴕鳥式空喊:兩地交流密切將對香港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