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2年解放軍反擊印度侵略者戰鬥場景。 |
在1962年輸掉與中國的戰爭之後,尼赫魯在印度上院發表陳述,指出本國在這場戰爭中認識到今日的世界不會有弱國的位置。事實上,在那之後的四十五年裡,印度官方和民間一直在進行反思。
最近,專欄作家特賈斯.帕特爾(Tejas Patel)在印度NDTV的網站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為什麼印度輸掉了1962年邊境戰爭》(Why India lost the 1962 border war?)的文章,他認為正是當時的印度領導人導致了本國的失敗,總理尼赫魯和國防部長梅農過於自信,自認為能够通過外交手段化解危機,他們相信即使推行 “前進政策”,中國也不會敢於攻擊印度。帕特爾還認為當時的情報局負責人穆裡克(B.N. Mullick)也應該為此負責。
在對可以獲得的材料進行綜合分析之後,帕特爾指出造成印度在東部前線失敗的可能因素主要為:領導人對中國政府政策的錯估;一支裝備不善而且沒有準備好的印度軍隊;中國對印度意圖的猜測。
印度當局錯估中印邊境局勢
在慘敗後不久,印度軍方就指派亨德森.布魯克斯中將(Henderson Brooks)和巴賈特陸軍准將(P.S. Bhagat)對戰敗原因進行深入調查,雖然布魯克斯-巴賈特報告尚未解密,不過一位名叫麥克斯韋(Neville Maxwell)的英國記者可能從某高級官員那裡獲得了報告副本,他在自己的書中介紹了這份報告的概要。1992年,印度政府又發布了由國防部編寫的官方歷史《1962年與中國的衝突》(The History of the Conflict with China, 1962)。帕特爾認為,這兩份報告都指出一支裝備不良、沒有做好戰前準備的印度軍隊被迫與強大的中國進行較量。
帕特爾在他的文章中表示,1961年以前一直擔任印度陸軍總參謀長的蒂邁雅將軍(K.S. Thimayya)早就意識到這一點。蒂邁雅在1962年就表示無法想象印度如何獨自與中國展開較量,即使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也不可能與中國匹敵。他認為應該讓政治家和外交官來保證本國的安全。儘管如此,在情報局支持下,印度領導人還是命令軍隊推行“前進政策”。所謂的“前進政策”是指印軍在爭議地區設置哨所,其中的一些甚至設立在中國哨所的後方,事實上印度從1954年開始就一直奉行這樣的政策,並且不斷招致中國政府的抗議。尼赫魯推動這項政策是因為他相信,中國不會向得到美國和蘇聯支持的印度發起進攻。
帕特爾引用了官方發布的歷史,證明部分軍官反對尼赫魯政府的政策,因為他們意識到本國尚未做好面對邊境上中國軍隊的準備。例如,官方歷史指出,在1959年到1960年,東部司令部司令官托拉特(S.P.P. Thorat)將軍就已意識到中國對東段邊界的威脅並且採取了一些措施,然而陸軍司令部以及國防部長對此未予理會,這甚至也沒有引來尼赫魯的注意。
尼赫魯沒有聽取反對意見,相反他任命了一些順從的軍官擔任高級職務,這些人執行了他的命令,最終導致了印度的恥辱,帕特爾認為陸軍最高司令部的政治化是造成印度失敗的一個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