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躁動背後的“日本夢”
上述看似異常的政治躁動,都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測其潛在理由的。
面對百年不遇的世界範圍經濟衰退,日本人之所以還有心思鬧內訌,是因為覺得日本可以基本上置身事外。“國際化”程度高的企業,諸如豐田、索尼等等,可說是惶惶不可終日,但內向型企業,尤其與歐美最為脆弱的金融界相比,日本金融機構顯得“堅如磐石”。
但是,日本人固有的求同心理和負面性思維,又使他們不但要隨著高喊“危機”,而且還要顯得比別人更著急。麻生內閣推遲出台抵御危機政策,是為了應付選情,而有人卻將其作為“倒麻”的借口。
同時,日本人已經意識到,目前的金融危機可能是實現其大國地位的機會:乘美國措手不及之時,在經濟,尤其是金融方面擺脫其控制。金融危機一發生,麻生就呼籲改革世界貨幣結算體制,就是這種擺脫美國意識的顯現。無獨有偶,在12月6日由日本內閣府發表的一項輿論調查結果表明:與去年同一調查相比,認為日美關系“不好”的日本人增加了7.7%,“良好”的減少了7.4%。各為28.1%和68.9%,也分別是1998年以來的最高、最低值。
“脫美返亞”,中國卻又凸現眼前。中國的整體經濟規模趕上日本“指日可待”,這讓日本人如坐針氈。加上“反省歷史緊箍咒”讓一些日本人認為,道義上姿態再低,也換不到中國的諒解了。那麼,在經濟上保持與中國平起平坐的同時,道義上也不能低你一頭,不能在亞洲被置于中國的影響和控制之下。
而最近搞“政治地震前兆”的年輕議員,包括自民、民主兩黨,都屬于“沒有歷史愧疚感”的一代,他們所希望的最大震級的地震──政界重組,就包含意識形態的重組在內。因為他們不想在自己的一代,還是將“日本夢”僅僅停留在“憧憬”的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