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解放日報:警世的華爾街“黑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25 09:41:12  


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公司前董事會主席伯納德·麥道夫
  中評社北京12月25日電/震驚華爾街的麥道夫欺詐案又添“血證”。現年65歲的法國“通國際”投資公司發起人、基金經理德拉維萊切特因投資麥道夫所設對衝基金損失慘重,23日在位於美國紐約的辦公室內自殺。

  解放日報報道說,自本月11日案發至今,麥道夫案已經卷入了太多的受害者,其中包括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法國巴黎銀行、日本野村控股公司、西班牙桑坦德銀行、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總裁、國際奧委會、諾貝爾獎得主、導演斯皮爾伯格等知名機構和人士。而且,隨著調查的深入,相信還會有更多的人和機構捲入。麥道夫案仿佛已成為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 

  一切的發生似乎不可想象。麥道夫,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公司前董事會主席,最早引入場外電子交易的先驅之一,一個擁有近半個世紀“白璧無瑕式”從業記錄的投資專家。近20年來,麥道夫演繹了一出華爾街神話:無論牛市還是熊市,其公司投資回報率每年穩定在10%—12%左右,相當或略高於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的平均增長率。 

  然而,誰能料到,20年的神話背後隱藏著的是一個高達500億美元的投資騙局。要不是由於金融危機導致麥道夫公司資金周轉出現問題———面臨高達70億美元資金贖回壓力,估計這個騙局還將會繼續。 

  應該說,麥道夫所設的騙局並不具有很高的技術含量,但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上當?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麥道夫準確抓住了人們的一些心理弱點。聯邦調查局的起訴書顯示,麥道夫公司的資產管理部門和交易部門分別在不同樓層辦公,麥道夫對公司財務狀況一直秘而不宣。公司也沒有像同類企業那樣雇傭代理公司為客戶買賣股票和債券,而是一切都“關起門來操作”。大部分投資者不是在麥道夫公司員工游說下成為公司客戶,而是經各自朋友或其他投資公司介紹等“非正式”渠道成為客戶,而且投資門檻不能少於10萬美元……所有這一切都在製造一種神秘感,讓人覺得能成為麥道夫的客戶本身就是一種身份的體現。 

  事實上,麥道夫是在進行一種金融傳銷。其長期以來的驚人盈利業績不斷吸引著大客戶加入,而這些客戶又不斷為其介紹新的客戶。麥道夫的客戶包括富豪、對衝基金、大型機構投資者甚至歐洲的一些銀行,後來的投資者看到這些“老手”都那麼信賴麥道夫,自然而然也就對其深信不疑。說到底,都是貪婪惹的禍。正如有分析人士指出的,這些久經沙場的老手們擔心的不再是損失金錢,而是損失賺錢的機會。 

  麥道夫的騙術並不高,其行為也不是天衣無縫,如果留心一下,還是有很多破綻可尋的。根據美國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的記錄,截至11月17日,麥道夫公司管理的資產有171億美元,但是它長年使用的卻是一家與其業務規模毫不匹配的會計師事務所。據報道,麥道夫的公司內部早有人多次檢舉他的可疑行徑,但證券交易委員會沒有加以重視,進行了兩次調查都無果而終。在人為製造的“麥道夫光環”下,必要的質疑和監管缺失了。 

  麥道夫欺詐案發人深省,它再次暴露出華爾街的弊病,同時也在警醒世人,缺乏監管將製造出何等可怕的“黑洞”。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