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陷入集體焦慮的民進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31 11:42:10  


重返街頭暴力,民進黨一夜回到二十年前。
  中評社訊╱題:陷入集體焦慮的民進黨 作者:李秘(上海),東亞研究所政治室主任

  民進黨下野後,黨內曾經出現過街頭路線與議會路線之爭,但是這一波的“嗆馬圍陳”顯示出,民進黨出現了街頭暴力的傾向,準備用拳頭來打出一片天地。兩岸“三通”是純經濟議題,並不涉及政治問題,民進黨支持者為甚麼如此敏感?兩岸“和平發展”、“合作雙贏”是大勢所趨,民進黨為甚麼卻背道而馳,退回到20多年前的街頭鬥爭?這些“怪”現象恰恰映射出民進黨從上而下陷入了深深的集體焦慮。

  經濟議題為甚麼成了政治敏感問題

  兩岸經貿議題被高度政治化,是這次民進黨暴力衝撞陳雲林訪台的根本原因。而經濟議題之所以被政治化,並不僅僅是民進黨的跳動,更有結構性的根源。

  (一)台灣的經濟議題與政治議題始終糾纏在一起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台灣因為經濟發展而形成了城鄉分化、南北分化;自80年代開始,因為政治轉型而形成的“本省”與“外省”、“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的分化。由於歷史的原因,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分化具有相當大的重疊性:鄉村和中南部的民眾多為持“台灣認同”,城市和北部的民眾多持“中國認同”或雙重認同。由於經濟分化和政治分化重疊在一起,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的只限就被模糊了,政治問題常常與當事人經濟利益緊密相連,而經濟問題也總是牽動他們的政治敏感神經。這樣藍、綠政黨的差異就並不是僅僅局限於政治領域的分歧,而是從政治領域一直延伸到社會、經濟領域,在社會上形成了全面分立的兩大陣營。因此,藍營的任何經濟政策都被綠營高度政治化。

  (二)兩岸經貿議題被政治化

  兩岸開放經貿交流後,台灣單向投資大陸的交流模式不但沒有緩解島內經濟議題與政治議題重疊的格局,反而鞏固了這一格局。許多台商將研發中心留在島內,而把生產基地放在大陸。這樣,在兩岸經貿交流中獲益的多為“認同中國”或雙重認同的北部城市群,而受益不多甚至遭遇就業壓力的多為“認同台灣”的中南部勞工階層。所以兩岸問題與島內經濟層面的問題一樣,很容易被政治化。如在年初選舉期間,馬、蕭陣營提出的“兩岸共同市場”就被謝長廷政治化為“一中市場”。

  兩岸“三通”,這是純經濟的議題,是雙方共贏的事,不存在誰吃虧的問題,也與政治無關,但是在許多綠營民眾的眼,“三通”完全成了政治問題,他們為他們的“國家安全”而焦慮,為他們的“國家認同”而焦慮。所以,這次陳雲林訪台以及“兩會”達成四項協議,讓綠營支持者在兩岸問題上陷入了一種集體焦慮。

  民進黨為甚麼走向了街頭暴力

  兩岸和平發展大趨勢要求民進黨必須放棄過去的意識形態,務實處理兩岸關係,但是民進黨卻逆勢而動,出現了街頭暴力的傾向。這是民進黨基層與高層相互激蕩的結果。

  (一)陳水扁貪腐案讓民進黨陷入無奈

  當下民進黨支持者承受的壓力不僅僅是丟失“政權”,更是喪失了“台獨”的正當性,加上陳水扁身陷弊案之中。陳水扁卻說,貪污是為了“台獨”,而“洗錢”、“國務機要費”、“金改”等案子,都是國民黨對他的政治鬥爭、政治追殺,為的就是鬥倒他,還說“自己常跑法院,這是在幫台灣人扛歷史的十字架”。這些騙人的鬼話雖然也讓民進黨支持者感到絕望,但是他們卻無力與陳水扁切割。因為陳水扁並不是一個人在貪污,而是一大批民進黨從政人員都深涉其中,它們之間形成了一個“共犯集團”,如果與陳水扁切割,其結果就是民進黨的分裂和毀滅性的打擊。如果不進行切割,則只能任由陳水扁的弊案一個個大白於天下,讓民進黨人始終抬不起頭。所以這種絕望讓民進黨陷入了一種深深的無奈。

  (二)民進黨基層越來越激進

  在2004年以後,民進黨開始激進化轉向,同時陳水扁集團的貪腐越來越被人們所認清,中間理性選民逐漸離開民進黨。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民進黨被中間選民完全拋棄,只得到了“基本盤”的支持。這樣民進黨的支持群眾更加狹隘,形成了一群由“台獨”意識與“本省族群”意識支持者組成的政治集團。

  另外,民進黨經過2006年底縣市長選舉、2008年1月“立委”選舉連續失敗後,基層組織日益萎縮。尤其是5月份政黨輪替後,更使民進黨過去8年可以掌握的資源驟然消失,民進黨越來越缺乏資源來重整基層組織(7月份民進黨宣佈取消基層黨部,就反映出民進黨基層組織出現重大困難)。這樣民進黨的基層就變成了沒有組織的激進民眾群體。這些人在面對連續三次選舉的失敗,在焦慮和失落情緒中越陷越深,也越來越迷信街頭運動,越來越相信拳頭才能打天下,因此在行為上越來越激進。台南市議員王定宇因推倒張銘清而被視為“台獨英雄”、10月25日陳水扁在景福門受到群眾歡呼等,這些都是民進黨基層激進化的寫照。

  (三)民進黨高層越來越失落

  民進黨下野後,黨內也曾出現過改革的呼聲,但是蔡英文當選黨主席後,未能立即樹立自己的權威,沒有進行任何重大的改革,也沒有提出符合時代潮流的政治論述。陳水扁弊案爆發後,黨內立即陷入“挺扁”與“切割”的激烈鬥爭,改革的機會之窗就此關閉。隨著與陳水扁構成“共犯集團”的民進黨“前朝高官”一個個被起訴和收押,所有關於民進黨的報導全都是負面的。民進黨的聲音不被媒體所關注,沒有經費,組織渙散。所有這些都讓民進黨領導層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感到自己被台灣社會“遺棄”了,對2012年重新上台完全喪失了信心。這種被“遺棄”的感覺也體現在兩岸交流上。民進黨覺得“四項協議”本來是民進黨執政時跟大陸談好的,但是大陸就是不願意跟民進黨簽,反而讓國民黨“整碗端去”,民進黨落得一場空,因此感覺受到冷落。

  就像一個不良青少年總是用偏激的手段來吸引別人的注意一樣,民進黨覺得他們只有走向街頭鬧事,才會有聲音,才會有人關注。11月5日下午,民進黨在台北市濟南路“立法院”旁舉行街頭中常會,蔡英文說,“過去一段時間、尤其是過去一個星期,是台灣歷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時間,從人權、到言論自由等都陷入黑暗的可怕期,政府壓制人民的言論自由,濫用司法權,羈押民進黨很多從政的黨員”。1蔡英文所謂的“濫用司法權”其實是說民進黨許多人都因貪污被起訴和收監;所謂“政府壓制人民的言論自由”,其實是抱怨媒體不關注民進黨,所以就要鬧事,讓民眾、媒體、當局都來關注民進黨。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