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兩岸雙邊貿易趨緩 權威報告分析三大主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05 16:14:39  


  中評社北京1月5日電/海關總署發佈最新監測報告顯示,2008年以來,在台灣政局變化、兩岸關係發展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機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兩岸雙邊貿易出現了新變化。 

  新華社報道,據海關統計,2008年前11個月,兩岸雙邊貿易額1223.1億美元,同比增長8.4%。其中,大陸自台進口980.9億美元,增長7.1%,對台出口242.2億美元,增長14.4%;大陸對台貿易逆差738.7億美元,凈增34.3億美元,增長4.9%。 

  2008年前10個月,除2月受春節因素影響外,大陸對台月度出口額均保持在20億美元以上,但受全球金融危機加劇的影響,11月出口額降至18.7億美元,出口增速由10月份的增長9.1%逆轉為下降13.2%。1至9月,大陸自台進口額每月均超過90億美元,10月降至80.7億美元,到11月僅為56.4億美元,下降42.3%。11月當月,雙邊貿易額為2008年首次低於百億美元(除2月受春節因素影響外),大幅下降37%。 

  報告分析指出,兩岸雙邊貿易趨緩有三個主要原因: 

  一是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兩岸經濟。2008年11月當月,大陸外貿總體增速出現7年來首次下降。台灣出口自2008年9月起連續兩個月下降,其中9、10月份對大陸出口分別下降7.5%和13.4%,11月降幅更達到42.3%。台灣的外銷接單自4月起一路下跌,10月首現5.6%的下降,創2002年1月以來新低。其中,對大陸訂單自8月以來連續減少,短期內台灣對大陸出口降幅將繼續加深。 

  二是大陸宏觀政策調整及經貿環境變化影響台商投資。近年來,大陸通過調整出口退稅、加徵出口關稅以及限制加工貿易等措施加大對“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調控和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同時,大陸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也削弱了“中國製造”的價格優勢。這在短期內使在大陸從事加工製造和以產品外銷為導向的台商企業受到衝擊,經營績效下滑明顯,部分台商開始向越南等東南亞新興地區轉移投資,從而使兩岸貿易發展的動力趨緩。 

  三是台灣產品出口競爭力不斷弱化。2000年以來,台灣出口年均增長9%,明顯落後於全球出口年均12%的增長率,台灣出口額佔全球出口總額比重也從2.2%降至1.8%。儘管大陸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但台灣產品在大陸進口市場中的比重未能提高,大陸自台進口比重自2000年的11.3%下降至2007年的10.6%,2008年1至11月更降至9.2%。 

  報告指出,金融危機的衝擊將進一步擴大,對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已大大降低了包括台商在內的眾多境外投資者在大陸的投資熱情,投資的下降勢必進一步放緩兩岸雙邊貿易增長的步伐。同時,隨著大陸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原來台灣憑藉其在兩岸間產業分工中的優勢對大陸的出口也將受到挑戰。 

  報告認為,雖然當前兩岸雙邊貿易的進一步發展仍受到諸多因素制約,但直接“三通”基本實現給兩岸貿易帶來新動力,將加快兩岸的經貿交流,降低運輸成本、便捷兩岸的貨物貿易。值得一提的是,兩岸“三通”為保鮮要求高的台灣農產品進入大陸市場掃除了障礙,將促進台灣農產品對大陸的出口。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