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官媒:2009年,中國進入群體性事件高發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06 10:52:16  


 
  郭奔勝:發展黃金期,也是矛盾凸顯期,換句話說,就是“社會燃點”比較高的階段。這個階段,一些幹部患有“燃點”麻木症,對群眾情緒不在意,還經常刺激群眾情緒。

  比如南京江寧區房產局局長周久耕,不久前說“地產商誰惡意降價就罰誰”,在會上抽名貴香煙,引發社會熱議。

  周久耕沒意識到,他的言行擊中了兩個社會敏感點:一是社會大眾對高房價普遍有不滿情緒,中央這輪房市調整目的之一是要擠掉價格水分,還利於民。而周的言論顯然與群眾願望背道而馳;二是社會對幹部高消費不滿。坐豪車,戴名錶,抽貴煙,一旦公眾把這些符號與一些官員的形象掛上了鉤,必然會激起新一輪不滿。

  這在浙江溫州、江西新餘等兩起幹部公款出國旅遊事件中也得到同樣體現。

  如何從根本上減少群體性事件

  黃豁:從我採訪過的不少群體性事件來看,不少都是因為對涉及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和重大改革考慮不週或者估計不足而發生的,其中不乏因決策、政策失誤而激起民怨。四川省在2004年發生“漢源事件”後,就探索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凡是涉及廣大群眾切身利益、可能因實施產生利益衝突的重大事項,都進行社會穩定風險的評估,凡是得不到絕大多數群眾理解支援的堅決不施行,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了影響穩定的隱患。從運行情況看,取得了一定效果。

  郭奔勝:當前,各級幹部四種“矛盾心態”值得深思:一是“拖”,一些矛盾是上任留下來的,到了自己這一任也不想去碰它,反正自己是有任期的,拖過幾年,自己一走了之,一些長達十幾年都沒有解決的矛盾往往屬於“拖下來”這一類。

  二是“躲”,一位蘇北一個“上訪大縣”的前縣委書記說,他剛到這個縣任職時遇到200多人的集訪,堵住了縣委大門,一些幹部就讓他從後門溜走,他沒有這麼做,而是去和群眾對話,結果3天內就解決了群眾反映的問題。這位書記坦言,在基層,群眾從前門來,主要領導從後門溜的現象的確存在,躲矛盾、躲群眾、躲難聽話,這種心態在幹部之間相互“感染”著。

  三是“捂”,一些涉法涉訴的矛盾,本來只要情況屬實,基層司法機關就應該啟動糾錯機制予以糾正,但一些部門為了怕考核丟分,就硬頂著矛盾不辦,導致一些群眾頻繁上訪,甚至產生了一些過激行為。當下要防止“捂矛盾為了考核好看,捂矛盾為了升遷順利,捂矛盾為了評獎評優”現象,成為對待矛盾的慣例。

  四是“推”,一些群眾反映,他們最怕是涉及多個部門的訴求,通常情況是,哪個部門都沾邊,哪個部門都不願意去牽頭解決,導致問題在幾個部門之間推來推去,就是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一些問題一推就是幾年,情況變得複雜化。

  上述心態不只是個案,在一些部門或一些幹部身上表現較為普遍,目前一些地方推出的“首訪”負責制,或許對消除這些“矛盾心態”有所幫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