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晚:日常民生之事,怎麽一天到晚變成新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13 16:03:10  


  中評社台北1月13日電/臺灣聯合晚報今天社論指出,又到了蔬菜盛產期,市場上的高麗菜跌到兩顆五十元,大白菜批發價一公斤才五元。為穩定價格,“農委會”農糧署已展開田間耕鋤作堆肥。大白菜“屍橫遍野”,誰看了都覺得心疼。

  想不到吧,白菜、高麗菜變成新聞主角,已是兩個月以來的第二回。才是去年十一月底,家庭主婦談高麗菜色變,“怎麼會這樣,一顆三百元”。一轉眼,情勢丕變,如今上檔的是菜賤傷農的景象。

  菜價暴漲暴跌,是此間固定出現的新聞。台灣寶島,風和日麗,本應是四季豐收;近年來卻好像消費者和菜農輪番叫苦。若逢風不調雨不順,大自然發威,當然無可抗力。不過,果菜市場顯然還存在著產銷制度的人為弊病,有關“菜蟲”操縱菜價的傳聞終年不斷。所以,風雨過後蔬果產量受損,農夫心血泡湯;但就算盛產期間,產地蔬果堆積如山,批發價低到個位數,農家說連雇人採收的工錢都不敷,但終端消費者卻未見得享受到超低價的好康。

  這種供需兩敗俱傷的景象,季復一季,年復一年。每隔不多久,總有相關菜價的新聞出現,場景不外:消費者抱怨高價,消基會喊話,菜農帶著大批果菜向地方政府丟棄抗議,官員在鏡頭前大口吃水果促銷,好心的企業宣布認養果園,甚至政府以補貼價收購……;最後多半是公平會表示正在調查,一定會將“菜蟲”揪出。過不久又來一次,總在菜價太貴和菜賤傷農的新聞間循環。

  柴米油鹽,日常民生之事,怎麼會一天到晚變成新聞?資本主義洪流之下,很多產品的價格都穩定地“全球化”了,甚至產地也不見得便宜太多;台灣的本土農產品卻常見價格暴漲暴跌,絕非正常。過去農民有一窩蜂搶種的習慣,導致產銷失調,農會也常宣導協助。但如果是結構性問題,地方上人盡皆知菜蟲作祟,剝削農民,卻唯獨政府督導單位抓不出來,其間蹊蹺就值得好好研究了。

  台灣加入WTO以來,本土農產品費盡心思力拚進口貨。不管是冠軍米屢創高價,或大學生協助原住民網路行銷水蜜桃,都是令人看了感覺“愛台灣”的溫馨新聞。但菜價暴漲暴跌的次數頻繁和幅度驚人,實在是奇怪現象,有關單位不能不察。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