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新兩栖突擊車領先美EVF首先入役(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01 10:18:09  


解放軍已經批量列裝新型兩栖突擊戰車。(資料圖)
  (續)筆者之所以將中、美高速兩栖突擊車火力配置的問題單獨拿出來加以例論,是因為從這一點可以直接反映兩名設計使用思路的差異,並最終決定了它們在編制體制上大相徑庭的風格。

  國產兩栖突擊車族包括兩種主戰車輛,分別裝備105毫米低後坐線膛坦克炮和30毫米機關炮。國產兩栖裝甲突擊車使用的105毫米線膛坦克炮是在63A水陸坦克的同口徑火炮上改進而來的——之所以改叫突擊車不叫坦克,實在是因為63系列有坦克之名而無坦克之實(防護能力尚不及改進後的62輕坦),況且其主要作戰任務是支援陸戰隊士兵搶占登陸場,壓制敵灘頭岸防火力,並不需要像主戰坦克那樣作為裝甲矛頭向縱深防禦地帶發展進攻,兩栖裝甲突擊車的名稱顯然更加合適。這種火炮和陸軍105毫米坦克炮相比,通過增加炮口制退器、改進反後坐裝置降低了火炮後坐力,使輕型兩栖突擊車能够承載並在水中安全發射。該火炮身管長5.356米,最大膛壓509兆帕,正常膛壓441兆帕,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初速1455米/秒,可在2000米外擊穿300毫米厚的均質裝甲。以上所引用的是90年代國產105毫米坦克炮參加防務展時通用的數據。事實上,中國的105毫米坦克炮自80年代從西方引進以來,經過20餘年的消化吸收,性能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近年來最新研製的彈芯長徑比接近30:1的新型脫殼穿甲彈2000米距離垂直穿深達到500毫米水平,足以橫掃M60A3和M48H坦克。

  63A式水陸坦克落後的光點投射式火控系統嚴重限制了105毫米坦克炮性能的發揮。這種簡易火控系統沒有圖像穩定機構,海上行駛時,車體、物像、瞄准指示光點都在不停地晃動,這種情況下,炮手主要採用的辦法是慣性提前量法,也就是在瞄准指標向目標中心接近到一定距離時果斷擊發。炮手即使經過長時間專業訓練,也只能在正常海況、具備良好通視條件、1500米以內的近距離下才能獲得較高的動對靜射擊精度。而新型兩栖裝甲突擊車在火控設備上發生了質的飛躍,直接配備了國產最先進的上反穩像式火控系統,海上射擊時可以直接參照陸上射擊方法進行,射擊精度和作戰距離明顯提高。因為這種火控系統具備圖像穩定的熱成像觀瞄通道,國產兩栖突擊車將63A式水陸坦克沒有海上夜間及複雜氣候條件作戰能力的弊病一掃而空。上反穩像式火控系統另一大亮點是可以制導炮射導彈,這就又為國產兩栖突擊車提供了一種在敵人直瞄火力射程外先敵開火的額外優勢。但是有一點需要說明,即使是先進的穩像式火控系統,其圖像穩定器——兩組單自由度液浮積分陀螺也只能補償車輛角位移造成的圖像抖動。兩栖車輛在海上航渡時,因為波浪起伏作用,除了角位移外,還有圖像穩定器無法補償的線位移運動。所以國產兩栖突擊車海上射擊精度雖然大幅提升,但並不是沒有限度的,當海況極差時,同樣無法瞄准射擊。

  用於運載步兵上陸的國產兩栖裝甲戰車裝備一門30毫米機關炮,該炮原型是俄羅斯BMP一3步兵戰車使用的2A72型30毫米自動炮,90年代隨同BMP-3步兵戰車戰鬥部(炮塔武器站)引進項目來到國內。這種火炮和國產25毫米車載自動炮相比結構更加緊凑,體積和重量均只有後者的2/3不到,火炮總體可靠性極高(特別是自動機,俄方號稱其故障率為零)。火炮採用單向雙路自動供彈,射速380發/分鐘,榴彈初速960米/秒,配用彈種包括殺傷爆破榴彈、曳光殺傷爆破榴彈和曳光被帽穿甲彈。該炮除隨同國產化的BMP一3武器站裝備二代步兵戰車外,還發展出一種單人30毫米炮塔來替換可靠性很低的國產25毫米頂置炮塔,廣泛用於多種國產裝甲車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