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揭秘日本研究中國: 投入資金巨大、又專又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09 10:40:50  


電視劇《亮劍》是日本研究分析中國的依據。
  中評社香港2月9日電/2008年底的一天,一位老記者翻看到國內媒體轉載的一篇日本《產經新聞》的報道時,想起了一則曾經廣泛流傳的故事。

  那是1964年,《人民日報》發表一篇題目為《大慶精神大慶人》的報道,據說這篇文章引起了當時日本人的注意。因為一直以來,日本都懷疑中國已經在自己的土地上發現了大油田,但當時大慶油田還屬國家機密,所以日本開始從中國的公開資料中搜尋相關資訊,最後竟然根據“鐵人”王進喜事跡宣傳中的一句話:王進喜在一個叫馬家窯的地方說的“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丟到太平洋去”,及其他的許多蛛絲馬跡,分析出了大慶油田的地理位置。據說日本人甚至根據報紙上一張煉油廠反應塔的照片推算出了大慶煉油廠的規模和能力。

  《國際先驅導報》報道,若干年過去了,擺在這位老記者面前的報道和昔日的記憶有著某種驚人的相似。在這篇刊登于2008年12月27日,題為“日情報部門研判中國或允許日本‘入常’”的報道中寫道:“根據日本情報部門相關人士的披露,該部門在對中國公開資料和內部資料的研究中發現,中國在2005年1月召開的對日工作會議上,並沒有明確反對日本‘入常’。”

  那麼,日本主要是通過中國的哪些公開資料來研究中國,又得出了怎樣的結論?筆者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日本的中國研究專家,並調閱了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館藏的關於日本政府研究中國的大量報告書。從中發現,日本情報系統規模龐大,各部門都重視對華研究。而調研員所引用的資料,幾乎囊括了所有中國主流、非主流媒體和公開學術刊物。

  新聞聯播成了“必修課”

  一般而言,人們會認為,主要是由日本外務省的“中國—蒙古課”負責對於中國的研究。但事實上,除了外務省外,防衛省、國土交通省、經濟產業省、內閣府情報調查室(簡稱“內調”)、警察廳警備局和公安調查廳等都從各自領域對中國進行“研究”,各有各自的對應職責。

  而根據一位日本資深記者的分析,給上述那則《產經新聞》消息提供“爆料”的極有可能是“內調”的官員。  

  可以看出,在日本國內,各行政部門已經配備了研究中國的職員。但與此同時,“研究”中國更為重要的主戰場就在中國國內,而一線隊員就是駐華大使館的官員們。據某日本報紙評論員介紹,日本使館官員時刻關注中國政府和媒體動向,央視每晚的新聞聯播是他們的必修課。

  除了新聞報道外,使館官員對於中國的黨政方針也是“瞭如指掌”。一位中方人士介紹說,他在和日本大使館一位官員的交流中,發現對方總是拿著一個小本子在翻看,原來上面記滿了中國的方針政策。一次,那位官員還在中方官員面前滔滔不絕地背起了“八榮八恥”的具體內容,由此可見日方對中國政策研究的細膩程度。

  在使館工作的,除了公務員外,還有外務省的特聘調查員。筆者去年底在日本某大學的資訊欄中看到過外務省招聘駐外使館調查員的廣告。在各駐外使館、領事館中,駐華領事館招聘人數為3人,比一般國家都要多,調查方向主要為“中國內政和經濟政策”。

  日本每年都撥出大筆資訊情報研究經費。比如去年,外務省在強化情報收集、分析領域要求國家撥款8億日元,防衛省則要求370億。這些錢除了用在使館調查之外,還有相當數量用於委託調查。因為防衛省和外務省幾乎每年都會撥大量資金委託民間研究機構進行軍事、政治、經濟等領域的對華專題研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