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張亞中:我的兩岸統合七大夢想
http://www.CRNTT.com   2009-04-20 00:20:20


和平發展,共織理想。
 
  (六)國際參與

  如前所述,兩岸認同的開始轉折與斷裂就是起因於1993年李登輝先生推動重返聯合國開始。眾所周知,無論是“重返”、“參與”或是“加入”聯合國,牽涉到國際政治的現實,絕非台北一廂情願即可。這一個議題之所以在台灣歷久不衰,即使馬英九先生獲得執政,也不敢在這個問題上有所退縮,顯示出“參與國際活動空間”的確是台灣人民的一項需要。但是,對有心政客而言,此一議題的不斷炒作,將可有效將中國大陸塑造為一個打壓台灣主體性的“他群”,進而拉開兩岸人民的認同。我們雖然對於政客們利用此一議題操弄認同不予苟同,但是也不得不承認,這個問題存有高度的操弄利潤。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空間的問題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兩岸認同將長期受制於政客的操弄,很難真正的建立。或許可以這麼說,如果兩岸能夠在國際參與問題上找到解答,將有助於徹底地解構台獨人士利用“悲情”的可能。

  北京方面當然也看出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因此願意在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事情上讓步,胡六點就已經做了表示“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但是這種僅是同意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而不提“參與國際組織身分”的方式,是否能夠滿足台灣人民的需要,或者更清楚地說,是否能夠防杜政客們操弄此議題?答案想必不樂觀。但是在北京基於“一個中國”原則上,又不可能接受台灣以正式會員參與國際組織,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兩岸統合機制應該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答案。

  參與國際組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必須與主權國家參與;另一種可以容許主權以外其他國際法人參與。我們暫且不創造國際法,也不自行分類,就用歐盟參與國際組織的方式來舉例。

  第一種國際組織,例如世界貿易組織(WTO) 、世界糧農組織(FAO)、一些國際性的漁業組織、歐洲復興發展銀行(EBRD),歐盟成員國與歐洲共同體(EC)均為組織的正式成員。在另一些組織中,例如聯合國大會(General Assembly)、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經濟暨社會理事會(ECOSOC)、國際勞工組織(ILO)、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際民航組織(ICAO)等,歐洲共同體是以觀察員身分參與。如果北京擔心台北的參與有可能造成台灣法理上的獨立,可以“兩岸三席”的方式處理,即北京代表團、台北代表團與兩岸共同體代表團(第三席)共同出現在該國際組織中。兩岸共同體代表團是由兩岸共同組成,它的存在將使得,即使台北以正式成員(或觀察員)身分參與,也不會在法理上造成台灣獨立的法理事實。

  第二種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的安全理事會、國際法院(ICJ)、國際貨幣基金( IMF)等,只有歐盟成員國,而沒有歐洲共同體參與。如果兩岸簽署的和平協議中,有保證不分裂中國的條款,那麼在國際法意義上將不存在著兩岸分別“出現”,會造成兩岸分裂的法理事實。

  “中華卡”的創立可以作為處理國際參與問題的另一種思考。由於兩岸在憲政上均採“同一性理論”,視自己為中國,因此,持中華卡者在法理上有資格代表整個中國,“中國為中國人之中國,非兩岸政府所能獨享”,這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共識。以聯合國這種高敏感的國際組織為例,北京可以任命持“中華卡”者擔任駐聯合國大使或其他工作。也就是說,這位持“中華卡”的工作人員,可以同時持有“中華民國”護照而無妨,而不是以持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為唯一條件,因為他在聯合國內代表的是整個中國的利益,包括台灣與大陸。如果說有一天真的發生了這樣的狀況,我們相信歷史也會永遠讚許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的創意。

  “中華卡”與“兩岸三席”在國際組織中的運用,可以做更細緻的安排,本文只是提出初步的構想。就功能上來說,這樣機制的出現,一方面顧及到台灣參與國際空間的需求,另一方面兩岸在國際組織中的認同也能開始建立,這對於兩岸人民的認同將產生翻天覆地的大轉變。看起來,北京好像做了過多的讓步,但是事實上卻是進了一大步。這也許正是老祖先“能捨乃能得”的另一種現代詮釋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