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信報:陸客郵輪將來港 港府有何應付措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22 09:33:22  


  中評社香港4月22日電/香港《信報財經新聞》今天社評說,立法會今天表決財政預算案,由於政府擔心支持票不足三十,故此強力動員,連議員帶病及要赴海外參加兒子畢業禮的也需緊急護航,務求能保證過半數議員投票支持。

  社評指,看過預算案的人都會覺得,整份文件平平無奇,謹小慎微,沒有石破天驚的大政策,但也看不出有什麼要必投反對票、否決之而後快的理由。回歸以來,立法會議員尤其泛民主派對施政報告和預算案都是循例必反,扶貧或福利不足固然反對,即使大灑金錢如去年的預算案(零八至零九)動用數百億元“派糖”,泛民陣營仍然認為有所缺失,拒絕投支持票!公共資源有限,任何一份預算案都不可能滿足所有市民的需求,評價預算案,應該循政府怎樣因應政經環境變化、在該財政年度內如何分配資源以“急市民所急”,並配合本地的經濟發展作適當的公共投資以改善香港人的生活素質作為支持與否的標準。

  香港經濟飽受金融海嘯衝擊,失業率攀升,人心煩躁,故此今年財政預算案以“保就業、穩民生”為主線,是錯不到哪裏去的政策,引起爭議的只在具體細節,例如應否推出津貼大學生每人四千元的實習計劃等;至今為止,我們看不出預算案內有什麼離經叛道、不識民間疾苦的劣政,議員要求財政司司長現在就承諾“加碼”提交更多利民紓困措施,其實是強人所難,因為本年度的各項計劃尚未全面展開,成效未見,又何須急急“加碼”?

  社評認為,值得探討的,其實是香港如何在當前大變局之下固本培元,一方面加強原來的優勢(可能已所剩無幾),另一方面則透過政府投資或“政策引導”,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打好基礎,這方面預算案反而墨不多,議員提出來討論的更少;食之者眾,生之者寡,如果本地經濟無法在金融海嘯之後搞上去,香港又哪來充裕的財政資源支持各項社會和福利計劃?

  投資基建,本來是香港政府最優為之的促經濟措施,因為基建項目是資本投資,長遠可以帶來豐厚回報;令人不解的是,雖然行政長官在第二屆任期開始時力倡十大基建,今年的預算案也提出“加速基建、建設未來”,但在多項關鍵或有助經濟發展的基建工程上,政府卻表現得趑趄不前,猶疑不決;旅遊業是香港其中一個支柱行業,但過去兩天卻先後有不利旅遊業的消息:本周一政府決定擱置討論近十年的香港仔漁人碼頭計劃,理由是“以商業模式自行興建不能償還債務”;我們沒有看過政府有關漁人碼頭的可行性報告和財務報告,但為何一項涉及僅十億元(預計由私人投資)的項目可以一拖十年,到現在才作出不符合商業模式的結論?此外,旅遊設施有帶旺人流、吸引本地和外國遊客的功能,也是創造就業職位的途徑,有投資回報以外的“社會效益”,政府為何只從一個項目的商業模式可行與否作考慮?

  社評又說,如果以商業項目模式作衡量標準,郵輪碼頭早就獲得本地財團垂青,它們願意作巨額投資,為何政府卻又認為不可行,寧願自行斥資興建?同樣是促進旅遊業的基建項目,政府卻有兩套不同標準,實在令人費解。除了漁人碼頭項目,中央政府本周也開綠燈容許內地團乘坐郵輪經香港往台灣,特區政府表示歡迎,但本地郵輪碼頭要到二零一三年才投入服務,在未來四年,政府是否有任何臨時措施應付郵輪來港,完全未見政府官員提及,光說歡迎新措施又有何用?

  至於其他大型基建如會展設施的擴建、十號貨櫃碼頭,以至新機場是否擴建第三條跑道,都是關乎香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建,政府也一直拖延不決,甚至看不出是否繼續進行的眉目;一個漁人碼頭也研究了十年才有決定,上述大型項目是否要用二十年才可以拍板?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