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食品安全有法 凸顯中國社會轉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03 14:09:55  


  中評社香港6月3日電/法國《歐洲時報》6月2日載文《食品安全有法 凸顯社會轉型》,摘要如下:

  終于在經歷了“假白酒”、“注水肉”、“蘇丹紅”、“毒奶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醜聞後,經過四審,歷時一年多的中國《食品安全法》在本月一日正式實施。海內外輿論對此歸納了若干亮點,如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建立食品召回制度、統一食品國家安全標準、取消食品“免檢制度”、確立民事賠償優先原則、權益受損消費者可求償十倍……如此新規,顯示這個講究“民以食爲天”的農業大國正向著現代化民生社會轉型。

  看起來這真是一部遲來的法律——由于全國人口衆多、人均資源稀少、自然灾害頻繁,中國人的食品安全歷來被“有比沒有强”、“有吃就不錯”之類的農業社會觀念所左右和壓制。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口快速增長,食品安全與工業化進程幷未同步。

  看起來這又是一部及時的法律——作爲取代用了近十四年的《食品衛生法》,僅從這部新法律的名稱(從原來的“衛生”到如今的“安全”),僅僅兩個字之變,就顯露出中國食品安全從監管觀念到監管模式的轉變,是具有前瞻性的現代民生理念。

  因此,海內外媒體評說和贊譽這部法律“將爲系統有序地解决當前食品安全問題提供法律制度保障,開啓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的一個新階段”,所言有據。

  然而在信奉道德多過法律的傳統裏,當代中國人究竟能從這部《食品安全法》得到什麽,似乎仍有很多模糊之處:有人擔心衆多參與管理的部門又出現“馬路警察各管一段”,有人擔心處罰代價門檻過低會讓很多不法生産商“見錢眼開鋌而走險”,有人擔心統一化的國家食品安全標準會造成“饅頭也要規定形狀”……正象一切法律的頒布和生效一樣,在中國,向普羅大衆普及法律知識進而形成社會共識,具有首要意義。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