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未來的朝鮮骨幹
朝鮮派遣來中國高校學習的留學生,同樣保持著低調。在中國老師和同學的眼裡,他們多專注學習,說話謹慎,很少發表自己的言論。
“雖然他們認真好學,但與他們的關係總感覺有距離,”東北師範大學孫啟林教授長期接觸朝鮮留學生,在他的印象中,朝鮮學生說話謹慎,從不會說對中國的喜好,“有時候,我請他們來家裡做客,他們看到我們的生活優越,眼神裡會流露出羨慕,但嘴上從來不會贊許。”
曾在朝鮮、韓國工作學習過的吉林大學徐文吉教授,熟悉朝鮮人的思維方式、做事風格。他告訴記者,來華學習的朝鮮學生多對中國抱有好感,這種好感是從心底裡發出的,他們其實也很活潑,“記得一位梁姓學生,30多歲的男子,一次來我家做客時,很大方,又唱又跳的。後來臨別時還送我一個精美的朝鮮工藝品。”不過,他們不談政治問題,“雙方都有意識回避”。
據了解,按照中朝相關協議,朝鮮每年會派遣約150名留學生來中國學習。他們多集中在理工專業,當中一部分多是帶有科研項目的中青年骨幹,學成之後都會回國。
來中國學習的朝鮮留學生中也不乏官員。
2007年11月,五名朝鮮官員在香港科技大學接受人口普查方面的培訓。當時,一名叫金光進的朝鮮官員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他用流利的英文介紹說,他們每天下課後還要去圖書館,或者上網查閱資料,“學到凌晨一兩點是常事”,平時的娛樂活動也就是打打乒乓球。
給五名朝鮮官員上課的馬忠東教授回憶說,他們開始十分拘謹,不過慢慢便放鬆了,偶爾也會開開玩笑。有學員開玩笑說“香港人很懶惰”,因為他們發現即使只到二樓,香港人也要坐電梯。“他們也會驚嘆香港商場的琳琅滿目”,馬忠東說,他們會獲得一定數量的外幣作補貼,“但他們舍不得用,而是存起來”。
來自朝鮮的華僑留學生則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更能融入中國社會。
阿晨來自平壤,是朝鮮國內第三代華僑,他的父親在一家朝鮮企業任職,母親則在家照顧家庭。目前阿晨在暨南大學學習國際貿易,也是學校學生會朝鮮學生分部的負責人。面對記者的提問,阿晨絲毫沒有戒拒心理,十分健談,工作、生活、戀愛毫不回避。
從小在朝鮮長大的阿晨說,在朝鮮的生活平靜而祥和,根本不像外面媒體渲染的那麼緊張。他還透露說,身在朝鮮的父親正張羅著給他介紹朝鮮姑娘做女朋友,他笑著拒絕了,“在朝鮮,很多家庭希望把女兒嫁給華僑子弟,但是我希望找一個其他民族的女孩子做朋友。”
阿晨介紹,目前在暨南大學求學的在校朝鮮華僑學生約有60人,多來自平壤、新義州等地,專業多選擇日語、英語等,希望畢業後,能借助掌握多門語言的優勢,進入大的外資企業。談到工作,阿晨表示,能留在廣州固然最好,但如果受金融危機影響,廣州的機會不多的話,他願意到離家鄉近一點的地方工作,“等安穩下來後,就把父母接到中國來養老”。
據了解,由於地緣、政治以及歷史的原因,朝鮮留學生多派往中國,回國後,他們一部分會被分配到黨政機關和部隊系統,一部分會分配到外務省,還有一些則會從事對外貿易工作。一些“海龜”回國後,很快就能成長為工作上的骨幹,受到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