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解放軍核武政策從有限報復調整為自衛防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19 09:29:02  


解放軍裝備的俄制S-300PMU2防空導彈。(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6月19日電/核作為“武器”,在人類歷史上只被使用過兩次;而核作為“政治”,卻日益直接地影響到我們的利益。朝鮮核試驗,似乎正在不可逆轉地引發東北亞核軍備競賽。而如果回顧印巴核試驗,我們或將赫然發現:中國已經被各個“核大國”與“核小國”包圍,而這個包圍圈,總共擁有22500餘枚核彈頭。中國需要怎樣的核戰略?這已經是一個緊迫的問題。國際社會需要怎樣調整既有的核安全機制,以真正遏制全球核擴散的危局?這同樣是一個緊迫的問題。

  南方周末報道,為此,全面檢視中國核戰略與國際核安全機制的得失。核武器曾經為中國贏得了大國的權利,而現在,它們越來越像是中國國家利益的重大威脅。“在中國周邊,形成了一個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核包圍圈。”彭光謙少將說。這個包圍圈,意味著大約22530枚核彈頭。尤其是當朝鮮半島的核陰雲正加速演變為東北亞全面的核軍備競賽時,中國的戰略安全,幾乎面臨著迫在眉睫的考驗。中國的核戰略,需要做哪些調整?中國的核戰術,又需要做哪些準備?

  從“有限報復”到“自衛防禦”

  關於中國的核戰略,幾十年來,多個戰略研究機構和相關專家曾先後提出20多種表述。

  1984年5月,中國第二炮兵部隊(以下簡稱“二炮”)開始擔負作戰值班任務,而一直到上世紀末,二炮的教科書中對核戰略的表述,都是“有限報復”。

  接近二炮的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這種表述是根據鄧小平的一次談話而總結出來的。“然而某種程度上說,‘有限’一詞制約了中國適度發展核武器規模,而‘報復’也並不符合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這種表述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該人士說。

  事實上,究竟如何表述中國核戰略,一直頗多爭論。幾十年來,軍隊和地方多個戰略研究機構和專家曾先後提出20多種表述,其中有代表性的不下9種,如“有限威懾”、“有效威懾”等。

  但這些表述,或多或少存在缺陷。比如“自衛反擊”,長期研究核問題的某研究院專家魏國安教授就覺得中印、中越戰爭都是“自衛反擊戰”,但是“如果把核戰略等同於局部的、邊境的、常規的戰爭,顯然層次有所欠缺”。至於某些表述中的“威懾”一詞,西方理解的“威懾”甚至包括實戰,這可能造成某種理解上的偏差,魏國安說。

  中國官方文件第一次提及“核戰略”這個字眼,是在有核武器42年之後。《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首次將中國的核戰略表述為“自衛防禦”,儘管該文件依然未提及如何規劃我國核力量的發展與運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