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1日電/新西蘭《中文先驅報》7月20日載文《“保衛漢字”不如“主動進攻”》,摘要如下:
最近,“保衛漢字”的呼聲又起。“保衛”一說可發人警醒,而漢字簡繁體造成的混亂,以及網絡用語對於漢字體系的衝擊,也確實對漢字應用系統造成了相當的干擾,特別是聯合國2008年廢弃繁體字文本,對國際漢學界形成了更大的困擾——繁體字已經到了該人為消滅的時候了?
深受其害的還要數海外華人,比如大陸、新、馬華人使用漢字簡體字,而港臺則使用繁體字。到了海外,簡繁體混用和相互轉換的結果,很多華人孩子學的是簡體字,但本地報章都是繁體,學了幾年漢語還是不能讀書看報,學漢語的熱情便大大受挫,進而不了了之。
還有漢字媒體人,簡繁轉換造成的錯別字不改不忍卒讀,改又力所不逮——局外人有所不知,由於漢字簡繁體計算機自動轉換的結果,一個簡體字往往會替代二三個繁體字,例如“頭髮”的“發”與“發展”的“發”;“山谷”的“穀”與“穀物”的“穀”;“前後”的“後”與“皇天后土”的“後”……在繁體系統中是不同的,而在簡體系統中都是一個字,凡在報章上出現的這類錯別字大多是文檔轉換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