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揭秘:蔣氏父子研製原子彈計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13 14:37:09  


 
  蔣經國親掌神秘的“中山科學院”

  根據台灣“中山科學院”內部文件,在大陸發展原-子彈、“東風二型”導彈完成後,蔣介石指示時任“國防部”部長蔣經國,於1965年4月1日成立“中山科學院”的前身──“石門科學研究院籌備處”。“石門”草創之初,連辦公處所都沒有,由軍方秘密租了一幢日式平房權充辦公廳。上班第一天,連同籌備處主任唐君鉑中將,工作人員僅37人。出於保密需要,1965年7月1日,籌備處從台北市區搬到“石門營區”,全稱也改為“中山科學研究院籌備處”,正式展開原-子彈研究計劃。蔣經國前後主持籌備處工作會報19次,是實際上的負責人。1969年7月1日,“中山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設四個研究所:“第一研究所”主要負責研製原-子彈;“第二研究所”研發火箭;“第三研究所”研究電子;“第四研究所”研發軍用化學。此外,還設置了計劃、設施供應、行政、主計等4個後勤支持組。不過4年功夫,“中科院”工作人員擴增到377人。

  研製原-子彈,首重專業人才的網羅和培訓。早在“中科院”籌備階段,即已按照“十年兵工建設長期培養計劃”,大量派遣科技軍官往歐、美、以色列等國學習相關科技。另一方面,“中科院”副院長唐君鉑也多次前往各國,秘密高薪遴聘高級顧問,低調住進“中科院”的外籍人員官舍,協-助原子彈研發。

  一如大陸初期發展原-子彈時曾大量引進蘇聯技術並求助蘇聯顧問,台灣“中科院”也大幅借重美國的幫助。美國人打從心眼裡不樂見大陸躋身核子俱樂部,故將制衡大陸的任務委諸台灣。一位首批赴美受訓的國民黨科技軍官透露,假如不是美國暗助,台灣不可能跨出研製原子彈的第一步;假如不是美國存心放水,台灣的科技軍官能去哪裡學到關鍵技術?

  為防止大陸特工人員滲透偵察,“中科院”的防諜工作相當縝密嚴格。為防止洩密,研製原子彈的主要計劃代號是“新新計劃”,估計與“中科院”所在地的地名“新新埔”有關。

  “新新計劃”實施期間,儘管保密措施滴水不漏,但仍有美國傳媒從不尋常的管道得悉內情,作過小幅度披露,引起國民黨當局一陣緊張。1968年5月6日,國民黨駐美“大使”周書楷在一份致台北的密電中透露:“台北外交部:《波士頓地球報》今日已刊出該文略稱:我總統於一九六五年六月,下令從事發展核子武器,在蔣部長及唐君鉑將軍指導下,約五十名科學家在龍潭中山科學研究院分三組進行,彼等每周一晨乘車前往,星期五返台北。此項計劃不露聲色,著手已二年餘,為最高機密。據我方消息來源表示,我盼於一九七四年試驗首枚此項武器雲。並稱唐將軍曾於大前年來美國、加拿大及歐洲洽購核子反應器事。現我正與西德方面談判購置兩億至五億瓦反應器一座,據我方消息來源謂,政府預備花費五億至十億美金等語。外界來詢時,應如何置答,祈核示。職周書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