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析兩岸學者對《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的分歧
——對兩岸思維模式差異的思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28 17:45:46  


兩岸學者圍繞張亞中教授文章熱烈討論,其核心卻只有一個字“和”。
  中評社╱題:析兩岸學者對《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的分歧——對兩岸思維模式差異的思考 作者:胡凌煒(上海),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助理 

  2008年10月,《中國評論》月刊登載了台灣大學張亞中教授的文章《〈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以下簡稱《芻議》),引發了大陸、台灣以及海外學者的熱烈討論,張亞中教授也連續撰文對《芻議》一文做了進一步的補充說明。儘管台灣島內民調顯示,在台灣像張亞中教授這樣仍強烈主張兩岸統一的民眾已不佔多數,並呈下降趨勢,主張統一的觀點已不代表島內多數民眾的訴求;但是,進一步分析《芻議》一文所運用的思考兩岸關係的模式可以看到,台灣社會在經歷了本土化與民主化之後,兩岸出現了巨大的社會差異,導致台灣民眾採取了與大陸不一樣的思維模式來思考兩岸關係。

  因此,分析兩岸學者圍繞《〈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產生的爭議,研究瞭解大陸與台灣學者對於兩岸關係的思維模式及其差異,將有助於兩岸增加相互的瞭解,從根本上逐步消除分歧,並取得最終的共識。

  透過《芻議》觀察分析台灣民眾
  對兩岸關係的思維模式

  近年來,台灣大學張亞中教授在兩岸關係研究方面出版了多部著作,包括討論兩岸政治法律定位的《兩岸主權論》、論述兩岸關係未來發展走向的《兩岸統合論》、從國家安全與發展戰略角度析論兩岸關係的《全球化與兩岸統合》。這些著作共同構成張亞中教授完整的“兩岸關係思想體系”。在這個思想體系的基礎上,張亞中教授撰寫了《〈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顯示出台灣學者在思考兩岸關係發展問題上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

  (一)《芻議》側重從現實的角度思考兩岸關係

  張亞中教授在《芻議》中強調“協定當事雙方認知到整個中國自一九四九年起處於分治狀態”,強調“兩岸同意、尊重對方在其領域內之最高權力,任何一方均不得在國際上代表對方。雙方均尊重對方之內部憲政秩序與對外事務方面之權威”。認為“由於目前還沒有完成統一,北京與台北的政府均只有在自己所管轄的領域內享有完整的管轄權,而不能及於對方”(1)。《芻議》從現實的角度強調了兩岸分治的狀態,但是,沒有從歷史的角度正視兩岸關係的起點是一九四六年開始的國共內戰。

  回顧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到在兩岸關係形成初期,台灣方面是以“內戰”的視角來審視兩岸關係的,台灣視中共為“共匪”,堅信“光復大陸”,對內拒絕“國會”全面改選以延續法統的正當性,對外則以“漢賊不兩立”的原則處理對外關係。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光復大陸”成為不可能任務後,台灣方面開始接受兩岸關係發展的現實,並且側重用現實的角度思考兩岸關係。

  (二)《芻議》運用了自下而上的思維方式推動兩岸的統一

  文章在所擬《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本文中,在認同“兩岸同屬整個中國”的同時,強調了“兩岸的平等關係”,強調了“尊重對方在其領域內之最高權力,尊重對方之內部憲政秩序與對外事務方面之權威”。並且在對於《基礎協定》性質的看法中強調要“尊重簽約雙方的主體性”,保障“台灣人民無論在政治經濟上都能得到安全感,感受到‘兩岸統合’對於台灣人民的有利性”。張亞中文章在認同“整個中國”的同時,更加強調對台灣的實際利益,在維護台灣主體性,確保台灣政經利益的基礎上,構建整個中國的框架。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思維方式。這樣的思維方式與兩蔣時期相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在蔣介石統治時期,蔣介石懷有強烈的“大中國”意識,國民黨採取自上而下的思維方式制定實施各項政策。為了反攻大陸,台灣被定位為復興基地,整軍經武遠重於政、經建設。在推行“愛國”與“思想教育”方面,“以強化人民對中華民國及反攻大業的認同感”,壓抑了台民眾對台灣的合理認同。在台灣社會的本土化與民主化之後,再次執政的國民黨其決策和施政的重心向下移動,選擇以台灣人民的福祉為視角優先決定施政的方向,以台灣為主體考慮國家的未來。同樣,台灣民眾的思維方式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電影《海角七號》的熱播,“明顯地透露出一個重要的台灣社會發展訊息,那就是‘大人物’的時代已經消逝。人們更加關注身邊的餐飲、民宿、農場、設計、環保、藝文等各個生活領域的故事。希望不斷創造出有內容的故事、有創意的產品、以及有品味的生活”(2)。台灣社會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思維方式,使他們在思考兩岸關係時,更加強調自身的主體性,強調維護自身的利益。

  (三)《芻議》嘗試運用多元化的思維方式解決兩岸的政治定位

  文章首先強調了“兩岸定位”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性,認為“兩岸定位”是兩岸關係能夠發展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運用多元的思維方式提出了“兩岸三席”的概念,就是在國際組織中,除了容許台灣的參與外,台灣也應當同意兩岸共組“兩岸共同體”或“中華共同體”代表團作為兩岸參與國際社會的第三席。“兩岸三席”的概念來源於張亞中所著的《兩岸統合論》,書中作者提出“兩岸有三個主體”的概念,“一個是中華民國、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另一個是‘整個中國’(第三主體)。台灣是‘整個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整個中國’的一部分”(3)。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