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盱衡二十年內兩岸關係之大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05 00:18:26  


和平遠重過戰爭,兩岸關係尤其不已動武為常態。
  中評社/題:盱衡二十年內兩岸關係之大局 作者:盧卡爾(台灣)、旅港律師

  西語有句黑色幽默話,說想用水晶球看透未來的人,結果卻只得吞下滿盤玻璃碎片, 這話就如同中語所謂人算不如天算。“一國兩制”最早出台時所許諾的五十年不變期限,至今也就只剩二十年。 要預測這既不近又不太遠之二十年後的兩岸形勢確屬難事,但若能掌握各關鍵的主客觀因素,這未來期間的可能發展或非絕對無跡可循。 

  以史為鑑,當前兩岸的三通以及“和平發展” 已成為主調的客觀形勢,二十年前非不可估及。然而, 主觀的政策反是微妙難料,事因那時兩岸當局對形勢的認識及判斷有所不及,大陸的“和平統一”方針和台灣李登輝初期的“國統綱領”未能相銜,現兩岸都承認的“九二共識”又未能及早成局,而導致李登輝後期的兩國論及陳水扁的諸冒動之相繼出現,再令生反分裂國家法,兩岸數番博弈,和平幾被葬送,倒難事先料及。 

  的確, 歷史常是人們期願之自我實現的過程,主客觀因素也總會交相影響,主政者既可受制於但也可創導現實。預測未來,既須看勢,也須看人,特別是主政者的因素。
 
  現馬英九之上任固然大大舒緩了李扁主政十數期間兩岸積壓的緊張,但這不代表兩岸關係從此步上坦途,雙方現階段仍須強調“擱置爭議”,充分反映出難關尚在後頭。 

  難題在政治 

  經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化約後, 兩岸關係的最主要矛盾已清楚可見是繫於雙方在政治文化上仍絕難跨越、且甚可能愈益疏離的鴻溝以及由此衍出的最基本衝突:一面是陸對台的領土意識,另面是台的“主權”〔或主體〕意識。這兩種意識的衝突 ,恰構成兩岸無法形成“國家認同”的根本障礙。在過去六十年乃至百十多年以上的歷史中,兩岸非但不成命運共同體,長期反成命運對抗體。兩岸如何扭轉這樣的深層的負面歷史經驗,絕非可如兄弟劫後泯恩仇般簡單一筆勾銷,尤其因台方現仍持續處於弱勢一方,對陸方的心態仍尤其敏感。 

  是以,陸方對台任何無視或低估此難境而作的設想或目標必礙難實行。所謂綱不舉,目不張,兩岸的政治矛盾一日不除,台海形勢必一日未屬平定,兩岸關係仍大有懸念。

  經不足促政 

  馬英九上任立刻積極開展兩岸的經貿交往,也獲陸方的大力配合。 先經後政或先易後難固屬務實之舉,但政經之間並無發生學理上之必然關連;經濟和政治畢竟各有其範疇,二者當不可等號化之 。在有關“國家認同”的政治問題上,經濟方法或可有助於營造有利的環境,但絕無替代性;兩岸儘管在經濟方面愈走愈近,政治上卻依然可以漸行漸遠,甚或積重難返。何況“國家”的認同畢竟不能只言利而不及義,更不能只求同甘而不願共苦。 

  例如,歐盟當今局面之所以能經由始於關稅聯 盟繼而共同市場之經濟整合進程而成,若無政治上一致性的共識,必不可能。相反, WTO 同是經濟統合的架構,卻全無促進政治統合的作用。 

  因此,論兩岸之統合,單憑經濟必不足成事,政治才是最終依歸。正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兩岸的難題不能只靠便易的方式解決,實事求是,對症下藥,乃不二法門。 

  政治待協商 

  兩岸的政治協商又可從何談起?就台“主權”之堅持而論,馬英九有關“中華民國”的論述和李扁等之獨 台或台獨的主張其實是仿如一物之多面,台內部藍綠於此核心問題上的實際差異是相當有限。正因台方有此深植的“主權”觀,陸方的“一國兩制”方針過去在台一直欠缺市場,前景也難樂觀。 

  馬英九在台主政尚餘三或七年,對“中華民國主權”的主張當無退縮的可能。有別於香港,對台而言,“一國”與“兩制”是互不相容的概念,二者之間本存矛盾。何況陸方在“一國”層面上的高度專權,主導台方大局的主流政治勢力,不分藍綠,根本無望分權,自無絲毫誘因可言。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