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扁平化:結構調整的必然趨勢
在改革國際權力結構上,此次峰會也可圈可點。除了以G20取代G8,以增強發展中國家話語權外,還顯著提高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的投票權。這一改革安排,也是國際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扮演了主導地位。然而,進入新世紀後西方國家的經濟呈疲軟態勢。與此同時,以“金轉四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成為世界經濟舞台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雙方經濟實力的此消彼長態勢非常明顯。由此導致權力重新分配的呼聲,日漸高漲。過去雖有變革,但幅度太小,遠不能滿足新興經濟體的要求。這次峰會上,歐洲國家給人的感覺就是“老貴族”做派——雖想保持昔日雄風,但已力不從心,只好承認“暴發戶”崛起的現實,很不情願地向後者轉移了權力;美國的老大地位雖然依舊,但相對實力已經下降,行事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頤指氣使,更多地扮演了折中調和的“和事佬”角色。可以說,國際經濟權力的結構,已開始由原來等級分明的金字塔型,向起伏不大的橄欖型過渡,呈明顯的扁平化趨勢。
其實,權力扁平化本來就是世界平衡發展的應有之義,而平衡發展也是本次峰會的重要議題之一。這個議題的倡議者是美國,其原意本來是想以此敦促國際貿易平衡發展,向以中國為代表的出口大國施壓。胡錦濤主席則在發言中借力發力,賦予平衡發展以新的內涵。胡主席的“平衡發展觀”增添了財富分配平衡、資源擁有和消耗平衡、國際貨幣體系平衡等內容,實質就是要求消除國際經濟權力結構中的不平衡現象。目前,發達國家在產業鏈中普遍居於高端位置,它們通過制定標準等方式,坐食大部分利潤;不僅如此,歐美還分享了國際儲蓄貨幣的鑄幣權及國際金融機構的人事任免權等。這樣的不平衡,顯然阻礙了世界各國的平衡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國際經濟格局中的問題,是有長期的歷史原因的,不可能通過一兩次會議就根本解決或消除。這次G20峰會雖然成果不少,但也只是全球治理的漫漫征途中邁出的一小步,未來還任重道遠。不過,只要我們有歷史意識,從國際政治發展趨勢的高度觀察現實,就能高屋建瓴,將其朝著正確的方向引導,而不致誤入歧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