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美牛扣關勢難擋 馬政府草率粗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27 10:50:31  


  中評社台北10月27日電/中國時報今天社論說,生猛的美國牛肉再度大舉扣關入台,如今看來其勢難擋;這股力量所及,上至“總統府”、“國安會”的決策單位,下至衛生署、農委會等執行單位,都被衝撞的人仰馬翻難以自圓其說。但好在台灣民眾自主意識強烈,加上地方政府、民間團體串聯結盟,成為保障“國人”食品安全的最後屏障。

  在民進黨執政時代,美國政府就不斷嘗試敲開台灣關卡,要求在純牛肉之外,帶骨、內臟、絞肉等牛肉產品入台。但當時的民進黨政府守住底線,沒有再開放進口門檻。如今馬政府大舉開放美牛進口項目,照政府不公開的說法,是和利益交換有關。譬如說,要和美國展開“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談判作準備、要爭取美國部長級官員訪台、要軍購、要平衡外界屢屢質疑馬政府向中國大陸過度傾斜等等。如果大舉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真的能達到這些目的,那麼,基於國際經貿現實與“國家整體利益”考量,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就是利益權衡的問題,沒有絕對的對錯。而且,是可以理性討論的。

  社論指,爭議的解決,應該回到“安全與否”的原點。衛生署應該就進口美國牛肉的理由、各國開放比較、食用風險評估、消費安全糾紛、民眾申訴、管理方式與罰則等各方面,準備完整詳細的資料對民眾說明,這是處理重大且爭議性高議題的基本動作。

  但馬政府處理這個問題的方式,實在草率粗疏到令人無法置信。先是衛生署長在一個非正式的場合,以答覆媒體詢問的方式,三言兩語就說出這個事關重大的開放決定。第二天,一夕之間,實際負責談判的衛生署副署長竟然舉行正式記者會,完全推翻署長前一天的發言內容。最要命的是,開放項目竟然包括被視為高風險的牛內臟、絞肉等部分。

  訊息一出,“舉國”大譁。之後,只見“總統府”發言人、“行政院長”紛紛出來滅火、解釋,衛生署長楊志良也從最先的“不能接受”,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改口為“美國才是喪權辱國”云云。這個過程,讓人看到政府各相關部門的協調、溝通徹底失聯,行政中樞倒像已經先得了大腦錯亂的狂牛症。

  社論謂,美國牛肉安不安全、能不能吃,其實不必官員上演吃丁骨牛排、喝牛雜湯的“賭命秀”來向民眾保證安全,政府應該做的是,面對即將進口的第一批美國牛肉,我們有沒有確實赴美稽查?對未來更多的進口項目,政府應該要求美方建立食品生產履歷制度,從飼養、宰殺、包裝各環節標明資料,盡可能的提供最多相關信息,讓站在牛肉攤前或面對菜單而徘徊猶豫的民眾,有所抉擇。

  但到今天,衛生署除了提出會嚴格稽查、不定期赴美檢查等空洞的說法之外,看不到太多具體作為。“中央政府”既已失能,可喜的是,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主動補位。目前最新的發展是,台北市長郝龍斌首先“發難”,要結合餐飲業者和肉品進口商,宣示自清,絕不用美國牛內臟、絞肉。並且,針對牽動“全國”家長敏感神經的學童營養午餐,優先把關管制。他的呼籲,立即得到台中市、高雄縣市等地方首長的響應。面對來自狂牛症的威脅,地方政府的反應與作為,顯然比強調“庶民經濟”的“中央政府”,更貼近民意。

  事實上,在最近幾起消費事件中,例如,炸油酸價事件、強酸足膜事件,都是地方政府主動稽查而發現問題。衛生署、農委會等食品安全相關單位固然有人力、資源的限制,但面對重大民生食品安全問題,其實是沒有任何理由和藉口卸責,專業表現更不應該如此不堪。簽訂全球性的經貿架構協議是馬政府、也是各國政府的主流施政方向,台灣無法自外於與其它國家的經貿談判,但要談判,就有得失取讓。當政府無法向談判國家說NO的時候,人民及地方政府可以發揮更多的自主意識,並由市場機制達到制衡與自保。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