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日下午,中評社高層訪問團與宋東文先生在位於台灣大學旁的若水堂書店,深入長談。(中評社記者攝) |
宋東文說,當他在一個比較成熟的年齡時候,“我認為我能夠抓這個事情,幫助兩岸之間的互相了解、理解,幫助兩岸人民的友誼,我認為我能抓的事情就是這一塊,在有限的資源之下,也許能這樣做。”
宋東文說,講得比較高尚一點,他其實對於中國未來的振興、富強,是抱著比較大的熱情,畢竟做生意賺了一筆錢,所以就做了能力範圍內的事情。
“從事兩岸交流工作不要抱有得失心,理想或是成就,最後你還是要把它變成一個興趣”,宋東文認為,在這個過程之中,“你自己看到的、見到的、參與的、結交的朋友,或者在裡面自己心中的感受,這都是我個人的收穫。”
“何況人生已經走了那麼長的時間,堅持也是一個美德啊!”宋東文對我們這樣說。
他又說,這樣的付出對他來講,也負擔得起,“在有限的付出之內負擔得起”。
他說,目前控制每年投放在夏潮基金會的資金約六百萬(新台幣,下同),投放在書店的資金約四百萬。個人生活部分約需要幾百萬一年。依這樣的經濟能力,“維持生活到80歲也沒問題,過得當然很快樂”。
宋東文早年做電子生意,積累下一定的財富。在2002年成立專門在台灣經營大陸圖書的若水堂連鎖書店之前,1996年,宋東文成立了夏潮基金會,開始致力於兩岸交流,他也因此一度被視為“台奸”。
“夏潮”這兩個字,在許多台灣人的記憶中都非常深刻。《夏潮》是上世紀70年代台灣著名的左派雜誌,主張社會主義,認同北京政府,主張中國統一,被人稱為“左統”,相對應的,蔣介石主張的“中華民國統一全國”則為“右統”。
《夏潮》影響了一大批當時台灣的熱血青年,宋東文便是其中一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