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晚:吳敦義,歷來最尊重“國會”的“閣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10 15:22:35  


眼尖的人會發現,從香港行到江欽良事件,在媒體上為吳敦義辯護的藍營“立委”變多了。(聯合晚報圖)
  中評社台北11月10日電/在各方猜測MOU何以未在兩天內簽訂之際,吳敦義揭露了謎底,就是希望爭取“國會”的支持;吳敦義直言這是“美國牛”的啟示,並在專訪中一再強調未來ECFA的簽訂,會充分尊重“國會”監督。上任一個半月,吳敦義除了快反應,願意讓“國會”一定程度分享行政權,也展現了可能是歷來最尊重“國會”的“閣揆”身影。

  聯合晚報刊文說,如果說前任“院長”劉兆玄一上任就遇到驚濤駭浪,吳敦義50天左右的“閣揆”經歷,過得不輕鬆。一上任,就任前的香港行,被綠營戴上大紅帽;之後,台灣再兩度遭逢颱風威脅,接著,美國牛肉進口引爆民間恐慌,還來不及喘息,南投戰火燒到了過去擔任“立委”時的峇里島行,逼得吳敦義不得不以烏紗帽為自己的清白作保。

  危機一波波襲來,挑戰卻未稍減。這兩天,台北股市最在乎的MOU議題延燒,50天後東協就要加一,兩岸的ECFA進程仍待努力,面對接踵而來的重大事件,一路走來吳敦義鮮少顯露左支右絀的忙亂。

  八八水災讓劉兆玄辭職下台,吳敦義一上任即以因應莫拉克的強度,做芭瑪颱風的防颱準備;在香港行事件深刻體會當前政治環境,沒有保有隱私的空間,江欽良事件第一時間站上第一線。專業幕僚自認美國牛談判立場“很硬”,民意卻強烈反彈,吳敦義立即在處理MOU上,主動提議在兩岸換文前,先向“國會”報告,顯示新的“閣揆”不見得不會犯錯,但步伐修正之快與身段之靈活,讓人印象深刻。

  獲“總統”提名“閣揆”之初,吳敦義的人和始終是各方討論焦點;一個半月以來,新“揆”以行動整合執政黨,眼尖的人會發現,從香港行到江欽良事件,在媒體上為吳敦義辯護的藍營“立委”變多了,如今吳敦義決定讓“國會”對MOU、ECFA有更多參與的空間,表面上看來是削弱了行政權,實際整合了執政黨黨政的戰力。

  文章說,11月9日是柏林圍牆拆除20周年,台灣已兩度經歷政黨輪替,藍綠的對立、行政立法的隔閡,始終是台灣政治的痛處,如今,吳敦義正努力拆除行政立法兩院的圍牆,下一步,就看吳敦義能否整合藍綠歧見,重振台灣奇磧。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