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澳門日報:兩岸文化交流融合 沒有人阻止得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26 09:46:59  


  中評社香港11月26日電/澳門日報今天社評說,由中華文化聯誼會和台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作舉辦的“根與魂.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將於十一月廿七日至十二月廿二日在台灣舉行。此外,為推動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保護.傳承.弘揚——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也將於十一月廿八日在台灣大學拉開帷幕。這是海峽兩岸共同舉辦的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活動。文化交流有助兩岸人民增進相互瞭解,在目前各項交流日益熱絡的大潮中,文化交流有著先天的有利條件,也更加引人注目。

  “根與魂.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對大陸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全面梳理,匯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及民俗等共二百三十餘件珍貴展品。“根與魂”,道出了兩岸同種同文、血濃於水的親密關係。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浸潤著深厚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一脈相承,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精神財富。

  社評說,此次展覽與論壇活動,是正在台灣舉辦的“守望精神家園——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兩岸恢復往來二十多年來,規模最大、等級最高、意義最為不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盛會。十一月七日晚上,台北中山堂的“國風——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揭開了系列活動的帷幕。晚會現場,古琴演奏《流水》、貴州侗族大歌《蟬之歌》、蒙古族長調民歌《褐色的鷹》、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彝族海菜腔《金鳥銀鳥飛起來》、藏族的玉樹卓舞、蘇州的崑曲、泉州懸絲木偶戲等來自大陸的十二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傳承人”齊聚一堂,輪番登台獻藝,高潮迭起。這些精彩的、難得一見的節目,精選自中國大陸四批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及入選第一、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經典項目,不僅有豐富的藝術性,也有很高的欣賞價值,讓台灣民領略了中華文化瑰寶的無比魅力。

  與台灣一衣帶水、距離最近的福建,近來也頻頻開展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交流活動。十月廿九日,以“一脈傳承、創意未來”為主題的第二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開幕。泉州南音、德化瓷器、廈門漆線雕、永春紙織畫、漳浦剪紙、福州軟木畫等十七項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粹項目集體亮相,二十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到現場表演,讓觀眾近距離感受福建傳統文化的魅力。今年九月三十日,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海峽兩岸共同慶祝。流傳兩岸的媽祖信俗被列入非遺,為密切兩岸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有利於兩岸攜手更好推動媽祖慈悲為懷、大愛精神的傳播,有利於更好地促進世界和平和兩岸關係發展。

  社評稱,兩岸本一家,親密不可分,兩岸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歷史的必然,沒有人可以阻止得了。一九九五年一月三十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在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講話中提到了關於發展兩岸關係、推進中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簡稱“江八點”),其中就有關於文化部分的精闢闡述。他說,“中華文化始終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無疑,這個講話今天仍然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兩岸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交流活動,讓兩岸人民更多地領略中華文化瑰寶的無比魅力,不但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振奮民族精神,也有利於融洽兩岸人民的感情,增進團結,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