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灣青年寫“家書”走紅:兩岸是割不斷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08 14:08:12  


廖信忠,1977年出生於台北市一個中產階級家庭。1999年,首次來到大陸,之後多次來大陸游歷。2007年,開始在上海一家台資企業工作。2008年,在天涯社區發帖介紹自己所經歷的台灣30年,被網友熱烈追捧。今年11月,出版《我們台灣這些年》一書。
  中評社北京12月8日電/一本“寫給大陸同胞的‘家書’”,讓32歲的台灣青年廖信忠幾乎一夜成名。這一結果似乎也源於他對自己“矢志不渝”的執著:10年前,他夢想像胡適般自述立傳;2007年,他把自述範疇擴大到整個台灣,開始著手蒐集資料,訪談人物,為《我們台灣這些年》做準備;半年前,他從上海一家台資企業辭職,在“無業遊民”狀態下投身寫作,並“賭”這本書能在大陸出版,並一定能走紅。

  《國際先驅導報》報道,他說,書中記錄著台灣30年來諸多“大事件”背景下普通百姓的“小故事”。“我儘量不去評論,很客觀地記錄。”他說,儘管他成長的30年見證了台灣社會變動最劇烈的時期;儘管他忘不掉上世紀70年代末,台灣社會如同一隻“將破不破”的氣球般的怪異。

  在廖信忠筆下,《我們台灣這些年》有三個層次:1985年以前的內容大多來自別人的口述;1985年至1995年是他從教科書和媒體上學習到和看到的台灣;1995年以後則完全是他個人對於台灣社會的認知。

  在“眷村”“戒嚴”“黨外運動”“江南案”……這些大陸民眾並不陌生的關鍵詞背後,那些點滴的台灣生態卻顯得遙遠。廖信忠說,他就是要展現一個最樸素的台灣社會,因為大陸民眾需要了解:與大陸一同經歷了這30年風雲的台灣,如今的面貌怎樣長成。

  “這本書審查時間將近一年”

  “實際上這本書的審查時間將近一年,出版商和我本人的壓力都很大。”12月3日,在北京鼓樓附近的一家茶餐廳裡,廖信忠回憶起《我們台灣這些年》面世的艱難。他說:“沒有想到會如此漫長,現在讀者看到的已經是我所能呈現的極限,我十分清楚,重慶出版集團總編室、重慶市新聞出版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的那些審查人員的壓力一點也不比我小。”

  記者:你說這本書已經達到了你在大陸的表達極限,具體指什麼?原稿中的哪些內容沒有出版?

  廖信忠(以下簡稱廖):原先裡面涉及到的一些人現在還活躍在台灣政壇上,關於他們的一些趣事和“醜聞”,在大陸方面看來是不適合公開出版的,我修改過很多遍,有的就被完全刪除了。

  2000年後的事情我提的越來越少,因為台灣社會多元化了,很多問題都難以有定論,往往一件事出來後會有許多種解讀,而且有的關涉敏感的兩岸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