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馬政府別再讓枝節問題 壞了大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18 09:03:50  


馬英九接受國際媒體訪問的一番用心,全部被淹沒在這些枝節的批評與嘲諷之中。
  中評社台北12月18日電/就任一年半多,馬政府許多重大政策,總是因為技術問題,干擾了議題本質,不但模糊焦點,甚至造成爭議。馬英九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言辭懇切、情理俱足地談他對兩岸發展的見解,卻因為一個“S”,釀出一堆無聊的爭議,就是最典型的例證。 

  兩岸關係糾葛複雜,恩怨情仇上溯四百年;台灣政治生態特殊,統獨兩端各持立論,反而讓“兩岸論述”汗牛充棟,凡有志競逐大位的政治領袖,無不得提出一套說法,並藉此做為號召群眾的核心。在藍綠統獨彼此無法說服的情況下,維持現狀反而成為最大公約數,要談統也是在遙遠不可測的未來,要談獨同樣寄託於不知能否實現的希望或夢想;有更多人認為,獨不必談,因為台灣的“國家”“主權”明確,統會是一個問題,因為還有太多人對統一這件事,心懷強烈憂懼。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馬英九這篇專訪,誠懇面對“台灣為什麼不想統一”這件事,他既是對美國媒體說,更重要是說給對岸聽:希望對岸必須理解、體會台灣人民真實的心聲。對中國大陸而言,統一是最重要的國家目標,時間可以放遠,目標絕對不能放棄。過去,台灣嫌中國不夠富裕、不夠開放;現在,中國改革開放還成為經濟崛起的大國,台灣還不肯統一,為什麼?馬英九含蓄的說,“我們(兩岸)還不夠了解彼此。”緊接著,他繼續詮釋,推動開放有助於促進中國經濟自由、乃至政治自由,現在是個歷史契機,“我想要塑造一種情況,讓雙方能夠…看看哪個制度對中國文化、對中國人民更好。” 

  馬英九這番話等於講白了,台灣需要的是民主政治!而中國大陸不論如何貼近市場經濟,終究距離民主政治還遠,從兩蔣時代就習慣基層選舉,李登輝時代更開放“總統”民選的台灣,已經經過兩次政黨輪替,再也不是過去那個以黨領政的威權“國家”,儘管“立委”能罵官、小民能嗆聲,吵吵鬧鬧,卻有著亂中有序的自由。民主在台灣,已經等同陽光、空氣與水,不可或缺。 

  這麼漂亮的專訪,很奇特的,“總統府”未發任何新聞稿。島內媒體引據的是《華爾街日報》出刊後的報導,馬英九的關鍵用語,“兩岸能否如大陸期待的統一,得看未來十年的情勢發展。”馬英九多麼謹慎地強調了是“大陸期待”而非“台灣期待”的統一,結果,卻被在野黨痛批,指責馬英九心目中就是“終極統一”,更嘲諷馬英九英文文法有點差。馬英九接受國際媒體訪問的一番用心,全部被淹沒在這些枝節的批評與嘲諷之中。 

  馬英九接受外媒訪問,出現報導與原意有落差,早不是第一次了。問題是:為什麼相同的狀況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過去輿論即曾建議,喜歡講英文、英文其實很不差的馬英九,以“總統”身分接受國際媒體訪問時,實在沒必要全程使用英文,做為“中華民國總統”,又在台灣接受訪問,使用“本國”語言,既不失禮,更顯“元首”之尊,這是“元首”對自己代表“國家”的最大敬重和信仰,最重要的,避免外媒在採訪到寫譯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誤讀。 

  其次,馬英九接受國際媒體訪問,是代表“國家”對外發言,談話代表的是“中華民國”而非“總統”個人,“總統府”職責上應該發出新聞稿,這是對“國家”人民負責。“總統”每一次對外發言,都有義務和責任對人民公開,否則人民如何監督?如何知道“總統”之言是否符合“國家”人民利益?不要說兩蔣時代如此,李登輝時代、陳水扁時代都是如此,獨獨馬英九,不曉得是什麼特殊考量或儉樸到莫名其妙的個性,讓“總統府”人事精簡到一個程度,問題是,再精簡總得用一、二個翻譯官吧?馬英九自己是“總統”翻譯官出身,總該知道這個工作有多重要吧?“總統府”沒人譯寫新聞稿,“新聞局”職司國際宣傳,也可交待“新聞局”辦理啊。 

  馬英九跟在蔣經國身邊起家,學也該學到一點皮毛,不用國語受訪、不發新聞稿,是技術問題,卻也反映出更重要的問題:馬英九到底知不知道國際媒體專訪的重要性?“總統府”知不知道不為“總統”訪談發出新聞稿,致令“總統”之言遭到誤解,已經有虧職守?“總統府”必須認知,“總統”訪談的新聞稿,既是官定文本,也將是歷史紀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