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工商時報:大陸超常軌發展 台商有角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02 10:16:35  


現今大陸經濟產業建構裡,“超前發展”的項目很多。
  中評社台北1月2日電/台灣工商時報今天社論說,大陸“武廣高鐵”日前正式通車,此後高速列車每日飛奔於武漢到廣州間的1,068公里路段上,單程僅需3小時,即時速高達350公里,號稱是全球最快的高速鐵路。中國以一個“人均GDP”僅3,000餘美元的開發中國家,一舉成為全球的“高鐵先鋒”,這充分反映出中國當前別具特色的經濟發展策略,就是“超常軌的跳躍式發展”。此種發展模式,可以和廣大台商的經營活動作進一步的“掛鉤”,甚至,台商有條件為其擔當強力“後援”的角色。兩岸政府應將此方向列為輔導大陸台商,及強化兩岸經貿政策之重要考量。

  現今大陸經濟產業建構裡,“超前發展”的項目很多。除上述的高鐵外,還有速度更快的磁浮鐵路、長度已位列世界前茅的高速公路網、逐一完工中的超長跨海橋隧、研製中的大型客機、大容量與高速的寬頻網路、自主發展的3G與4G移動通訊等等。這類尖端項目的素質水平,不但遠超過同一國民所得等級的開發中國家,甚至比起美、日、歐盟之發達經濟體亦不遑多讓。由此看來,中國政府以強烈的“後來居上”意志,正在全力打造一個“十倍速”發展的經濟體系,以充分發揮“後發優勢”。而其重要表徵,即尖端項目的不斷推陳出新。

  但社論說,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尖端經建項目的發展,存在著一個“產業化不足”的問題,就是雖然個別項目的水平很高,但卻還沒有衍生出一個“上中下游配套齊全”、“充分結合公民營機構”的產業鏈。不少項目是主事部門自己劃圈子關著門幹,形成“自我循環”的生產建設樣態,沒有將支援性工作分包給“局外人”。這樣使相關項目缺乏廣泛的業界支持,因而其進一步發展空間實有侷限。

  如高鐵建設方面,大陸很多台商近年來頗有興趣對其提供機件、物料,且有多個地方之台辦曾為台商尋求這方面之商機,但迄今為止,雖有少數建材、零件業台商進入大陸高鐵的物料供貨圈,然而均屬隨機訂單,不具策略性。台商們普遍反應說,他們並不知悉與這類項目建立緊密合作關係的門道。

  社論謂,大陸經濟、產業傳統上有一個“條塊分割”的結構,如中央在某地建設一個大項目,則該項目負責人會把門關起來,不和近旁的地方產業協作。過去有一則名言,說是“牆內飛機導彈,牆外刀耕火種”,是指設在大西北的兵工廠,自我在高牆裡作隔離式高科技生產,而牆外的農民,仍然在用古老的方式耕作,兩者各行其是,互不相干。其實,除兵工廠外,早期大江南北的鋼鐵廠、機械廠、石化廠等重工業,也脫不了這樣的型態。如今,改革開放已超過30年,提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已18年了,但以前的條塊分割似乎還有“遺風”。這形同一道溝坎,也是中國實現經濟強國理想的一個障礙。

  我們希望大陸當局,把所有尖端經建項目的大門完全敞開,以積極擴大引用中外民間廠商的資源與智能。其中,大陸台商因家數多,產業的上中下游及門類也都很齊全,很有條件協助各尖端項目形成配套完整的產業鏈。如高鐵系統,台商若能大幅度參與,有可能與大陸合作建成“高鐵產業”,即涵蓋土建、機械、動力、電子控制、運營管理、旅客服務等方面,構成完整的設計、生產、建設、經營之機制。這就是兩岸合作的“中華牌”產品,有機會也可以輸銷海外,爭取榮耀。

  社論認為,台商打造“科技產業化體系”的能力,足堪為大陸所用,並可望由此創造兩岸合作的最高價值。而另方面,大陸諸多尖端經建項目,若能因此分別建立扎實的產業鏈,則其未來運營將可大可久。否則,光有“尖端”,而缺乏“產業底盤”,終究有空轉的風險。

  兩岸雙方正在努力希望於新的一年內簽署ECFA,同時展開全方位的經貿產業合作。對於將來合作項目的選取,雙方當局的眼界可以盡量拉高。上述的尖端經建項目,就是非常具有新意的標的。而我方若有同類的項目,當然也應歡迎大陸廠商前來,一起合作共建。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