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搞政治的仍在作獨派思考,台灣未來在哪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05 10:32:27  


  中評社香港1月5日電/台灣資深政論家南方朔4日在《明報》發表文章《“東盟加一”和台灣的邊緣化》。文章說,就在東盟、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等努力於亞洲整合的時刻,台灣對內黨同伐異,對外則閉鎖無知,完全失去了判斷亞洲未來發展方向的能力與應對之道,極有可能的後果乃是台灣在亞洲整合過程裡被徹底邊緣化。

  文章摘編如下:

  今年伊始,對全球而言最重要的大事,乃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開始。根據雙方簽約時的估算,中國國民所得將提高0.58%、191億美元,東盟(即東盟)國民所得提高3.72%、442億美元;東盟對中國的出口將增加48%,中國對東盟出口則增加55%。

  “東盟加一”的開始,其意義重大﹕在經濟上,這乃是全球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開始展開,中國經濟有了更強的整合力;而在區域安全上,則代表了“亞洲人的亞洲”時代逐漸到來。近代中國與東盟的關係始終隨情勢而多變,在越戰前後仍以意識形態鬥爭為主,直到1994年中國進入東盟成為“特別對話夥伴”,95年加入東盟的“區域安全論壇”,新的和平發展關係始告確定。當中國與緊鄰的東南亞各國親睦往來,中國的安全屏障也才可以有更大的縱深,因此,“東盟加一”可以說是“亞洲新秩序”已踏出了重要的一大步。將來,東盟再與韓日、印度、澳新結合為更大的自由貿易區,它對全球經濟必將有更大的影響力。

  不過,就在東盟、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等努力於亞洲整合的時刻,非常不幸的乃是台灣對內黨同伐異,對外則閉鎖無知,完全失去了判斷亞洲未來發展方向的能力與應對之道,極有可能的後果乃是台灣在亞洲整合的過程裡被徹底的邊緣化。台灣在李登輝及陳水扁時代有過第一波西進熱,而在馬英九時代則可能出現第二波以南進、西進為目標的新出走熱。最近台灣調查,由於企業出走而造成的結構性失業日益嚴重,單單去年1至11月即增加了3萬人,應當就是第二波出走熱所致。這也是看著“東盟加一”,台灣人的心頭滋味必不好受的原因。

  其實,台灣在李登輝時代曾有過以“南進”來抗衡“西進”的策略,但一方面台灣長期以來皆只重美日而疏忽東南亞,視東南亞為落後地區,因而著力甚少;加以20世紀90年代東南亞的經濟發展尚未全面化,商機並不突出,因而李登輝的“南進”遂告鎩羽而歸。及至陳水扁上台,他除了“獨立建國”外,幾乎已無其它目標,遑論對東南亞的經營了。反倒是就在這段期間,由於中國大陸實力漸增,需求增加,而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漸增,也吸引了較多華人的支持。

  而2008年是個轉機,由於陳水扁的“台獨”路線走不下去。他也自承“‘台獨’不可能就是不可能,我不可能,李登輝也不可能”,這也是馬英九能夠以6比4這種山崩式比例獲勝的原因。當年的選舉,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全力攻擊“一中市場”,也絲毫發揮不了作用。這意謂馬英九就職後,若將自己的“政權”定位為“非獨政權”,不但在理上講得通,兩岸關係以“非獨”為新的出發點,作為一種新的“最低限互信”,相信也能接受。

  目前“東盟加一”已經起動,東亞新秩序已在形成,展望未來,台灣為了正找出路必將有第二波西進、南進熱。就以廣西南寧為例,過去兩年台商投資皆以35%比例大幅成長,累積投資額已逾46億美元。這些都是著眼於“東盟加一”這個大市場的台商,而一些搞政治的卻仍在作傾向“獨派”的思考,台灣的未來又會在哪裡?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