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起義”觸發公憤 “公社”四面楚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27 12:09:04  


 
  《頭條日報》社評:

  濫用公帑達一己政治圖謀

  《頭條日報》社評指出,“成功搶得注意力之餘,‘起義’也觸動了泛民陣營內盟友的憂慮。過去兩日,就算聯盟內的公民黨成員,個別亦對這個口號有保留,民協主席馮檢基、街工議員梁耀忠都分別反對‘起義’,表明不會支持,其中梁耀忠更呼籲取消請辭。香港政制何去何從,有人主張快、有人主張慢,但社會經過○五年否決政改,原地踏步的教訓,本來已形成爭取先行一步的共識。激進的公社聯盟要反對新方案,作為一個政黨,大可以投票表達意向,但兩黨堅持請辭,要納稅人支付以億計的公帑補選,以達致他們進行政治表態的目標,是否照顧了社會大多數人的感受,實在值得商榷。”

  劉迺強:

  特區政府應回應“起義”

  《信報》刊出劉迺強文章,認為“這是一場涉及中央在港核心利益,亦即是北京在港是否實質擁有政權,還是容許‘起義派’‘創建’另一框架的政治鬥爭。在這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之上,特首和特區政府絕對不容中立,嘗試兩邊討好。‘起義’在香港發生,明擺首先衝特區政府而來,就算它還想把‘起義’等同‘補選’看待,客觀環境已經不再容許。看來建制派的三十多票,很快會集中一起,發揮對行政機關監督制衡的作用。而社公聯盟一而再、再而三的步步進逼,已把曾蔭權推到牆角。我有信心,特首最終一定會堅守其就職的宣誓,堅決效忠《基本法》,對‘公投起義’作出正確對應的。”

  吳康民:

  “全民起義”的圖謀

  吳康民在《明報》撰文指出,“‘全民起義’,窄義來說,是起義推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廣義來說,是號召中國全民起義推翻北京中央政權。這是正當的不同政見的表述嗎?這是一個符合法律規定的口號麼?……目的之一當然是煽情。挑戰特區政府的底線,引起公眾注意,引起中央注意。由此引來反擊,就為他們這一次的‘變相公投’作宣傳,撥熱‘總辭’和‘補選’的爐火。第二,就是要明目張膽地挑戰中央,挑戰香港《基本法》所賦予的中央對管治香港的權力,挑戰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釋法權力和曾作出有關香港政制問題的決定。第三,擺明要和‘建制派’對幹,愈激就可以愈抹黑建制派‘保皇’,爭取更多不滿現實的青年人的支持。”

  《星島日報》署名文章:

  無端“起義”生人勿近

  《星島日報》刊出陳約翰文章,認為“公社黨用‘起義’的名目行事,只有兩個可能:蠢或狼。如果公社黨只是聽從公關人員的建議,貿貿然用起義的字眼,無留意這個字有‘作反’的含義,當然愚不可及。從政行事,必也正名乎,若不想作反卻話自己作反,詞不達意,無厘頭惹火上身,就真是‘蠢到加零一’。但高人話,不要睇得公社黨這樣蠢,他們自稱‘起義’,的確有起義之心,他們是想用最激的言詞,挑動起香港人對中央政府的潛在不滿,把這些衝動激發出來,谷高投票的人數,向中央政府作最大的挑戰。所以‘起義’這個詞的踩界含意及惹火效果,已在他們估算之中,他們就是想愈搞愈激,是‘狼’的表現。”

  張志剛:

  非法“公投”與分離活動有關

  《新報》刊出張志剛文章,指“非法公投,那個政治問題就非常嚴重,因為這通常都和分離活動有關,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就先後在1980和1995年搞過兩次公投,其議題雖然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和自治以及獨立有關,而加拿大最高法院在1998年8月20日作出裁決,認為即使魁北克省多數人同意,魁北克也無權在沒有得到聯邦及其他認可省份認可下,單方面宣布脫離加拿大獨立,但魁北克的例子,其實說明了非正式或非法的公投,其目的就是要挑戰更高政治權力機關;再直接一點,就是政治角力!在香港,今次的非法公投雖然和獨立無關,但基本上都是企圖以民意來挑戰中央的權威。”

  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

  “起義”影響市民心中形象

  《星島日報》引述馬嶽意見,指“各政黨不會派人參與今次五區補選,並動員市民不要投票,造成欠缺一個政治對決局面,投票率及支持率均降低。即使支持民主黨市民原本打算走出投票,是希望民建聯候選人輸掉,但現時欠缺對手下,這班市民會索性不投票。今次公民黨及社民連利用全民起義口號,確實影響市民心中的形象,並趕走中間支持的選民,現時抽起四字宣傳亦已太遲,已為建制派人士製造一個藉口‘砌’兩黨,要將公投概念炒熱更困難。”

  《頭條日報》署名文章:

  “公投”慘淡收場 兩黨作繭自縛

  《頭條日報》刊出黃麗君文章,指出“公社兩黨把他們爭取雙普選的運動,首先將之打造成一場透過請辭、補選進行的變相公投運動,進一步將之定性為貨真價實的公投,令人皆信之,最後再以‘起義’的口號鼓動全民站起來支持兩黨,語調愈來愈激進,運動的定位亦愈來愈脫離群眾,不禁令人要問一句,兩黨費這麼大把勁搞‘公投、起義’終極目標是甚麼?兩黨領袖以為只要他們一聲起義,便會一呼百應、全民皆兵,誰知香港主流社會根本不接受激進抗爭,更遑論‘全民起義’這麼悲壯的政治感召。事到如今,兩黨的所謂新民主運動相信會以失敗作為終局。對此,他們除了諉過於自己,還可以怪誰呢?”

  《信報》創辦人林行止:

  “起義”一詞過猶不及

  《信報》林行止撰文指出,“‘起義’一詞,從字義解釋,儘管是有起而為公的‘中性’涵義,可是從國史上看,自秦末陳勝吳廣的平民起義一直至滿清、民國,延至國共內鬥的是非曲折,起義便確有拋頭顱灑熱血、武裝浴血以打倒當權者的背景,帶出以武力改朝換代的聯想!對於立法會議員在議事大堂不按規矩吵鬧尚感厭煩的極大多數香港人,又怎會認同這種不是鬧玩笑的衝動?……以筆者看,從‘公投’到‘起義’,可說是自作聰明者‘過猶不及、弄巧反拙’的極致。”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