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兩岸協商首次由政院主導 平添接班人想像空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10 16:56:52  


  中評社台北2月10日電/聯合晚報特稿指出,台政府對大陸政策的決策系統,1987年蔣經國開放老兵探親後,就一直不是放在“行政院”,李登輝時期成立“陸委會”,決策就是循“陸委會”到“國安會”,到“總統”的垂直系統運作,兩岸關係趨向正常化後,這套機制不得不改。

  初期,“陸委會”就是一個小院會,比“行政院會”猶有過之,“陸委會”不只是各部會部長要來開會,連“國安局長”、“軍情局長”都得來,第一任的“陸委會主委”,是由“行政院副院長”施啟揚兼任,強調“陸委會”超部會的屬性。

  從黃昆輝開始,“陸委會主委”的實質政治分量,就一直是部會首長層級,頂多是因為“總統”授權,多了決策優勢。這樣的模式一直延續陳水扁時代結束,這個模式是各部會不能任意在兩岸事務上決策,必須全數照會“陸委會”,由“陸委會”拍板,“陸委會”的背後不是“行政院”,而是“國安會”,在蔡英文主委時期,她的上面就是“總統”。

  這個模式在馬英九上任後,完全改變,“陸委會”在實質決策上有些邊緣化,由於議題的複雜與多樣性,協商由各部會主導,“陸委會”只能與聞,未必能干涉。“經濟部”在尹啟銘當部長時,跟已離任的“陸委會副主委”傅棟成就常意見相左。

  這個問題在協商議題單純時,或許不是問題,但一旦議題牽涉層面太廣,猶如這次的兩岸經濟協議,萬一還有誰不甩誰的問題發生,就會是個大麻煩。這種情況底下,也無法寄望由“國安會”整合,因為“國安會”是幕僚性質,不可能跳到檯面上直接指揮各部會。

  副“閣揆”主責 “閣揆”能說上話

  誰能整合?不就是各部會都得聽令的“行政院”嗎?這次ECFA的指揮體系,等於是兩岸協商歷史上,指揮權第一次回歸到“行政院”,有兩個“政務委員”召集,由副院長督導,既有副“閣揆”主責,“閣揆”當然就更能說上話了。

  而過去只歷練過地方的朱立倫,如今得處理兩岸的核心議題,也更平添他可能是接班人的想像空間。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