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陳思和為中國當代文學再繪“文學地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21 00:12:28  


 
  傅斯年先生的名言說:“史學即史料學。”一個史家的見識,不僅體現在宏觀論斷上,也體現在其具體發掘的史料中。第一流的史學家是如此,第一流的文學史家也當如此。《中國當代文學60年》一書所載,98%的篇幅都是珍貴的文獻資料,而這些文獻資料,無一不與當代的文學史息息相關。如所周知,當代中國經歷建國、文革以及改革開放等重大政治時期,文學對於政治不僅“如響斯應”,而且有抵觸,有迂回,有反思,其間“一變而再變”,所有的文藝政策、報告、講話,文學運動的內參文獻,圍繞理論與創作的討論與爭鳴,等等,紛繁複雜,莫衷一是。又加上漫長的時間跨度,當時觸手可及的資料——報刊、雜誌和文集,如今早覆蓋上歷史的塵埃。“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編纂者“兀兀以窮年”,對各種相關資料旁搜遠紹,按主題編為四個專輯:文藝政策與意識形態導向、理論探索與人文立場、文學創作引起的討論、創作現象與藝術規律。每一專輯皆為專題史料的類聚。一編在手,讀者從此可以方便地見到宏觀叙述背後的“細筋健骨”。

  不僅於此,一些重要的作家及作品,在特定歷史環境中激起的社會反響,譬如早期的《青春之歌》、《創業史》,近年的金庸小說及《大話西游》等,也在這裡獲得了“史料的還原”。此外值得一提的,則為1990年代的“人文精神”話題,當時甫一提出,即在文學界引起巨大反響。近20年過去了,一些讀者也許已漸淡忘,而在這本《六十年》中,編纂者輯錄了當時最重要的史料,真實展現了彼時由於市場經濟的繁榮,物質主義盛行,導致理想主義的衰退和道德感的缺失,因而促使學者提出“人文精神”來做振臂高呼的原始場景。書中收入了最早探討“人文精神”的一系列文章,如:《曠野上的廢墟——文學和人文精神的危機》(王曉明等)、《當代知識分子的價值規範》(陳思和等)以及《讀書》上刊發的《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的對話。那一場對重建知識分子的人格和社會價值導向有積極意義的討論,無疑可以視為中國當代文學史發展的一個風向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