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為廣東音樂廣泛流傳與發展的興盛時期。其主要標誌是在早期演奏改編傳統樂曲的基礎上,出現了大量民間創作樂曲,使廣東音樂在旋法、節奏、調式、結構、演奏特點等方面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備。這一時期,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專業作曲和演奏名家,如何柳堂、呂文成、易劍泉、丘鶴儔、尹自重等。其代表曲作有的《賽龍奪錦》、《鳥驚喧》、《醉翁撈月》、《七星伴月》(何柳堂);《步步高》、《平湖秋月》、《醒獅》、《岐山鳳》、《焦石鳴琴》(呂文成);《凱旋》(陳俊英)、《驚濤》(陳文達)、《華胄英雄》(尹自重)及《鳥投林》(易劍泉)等,一時遠近爭演,深入人心,並蜚聲海內外。
抗日戰爭時期,隨著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淪陷區,廣東音樂的生存空間也嚴重萎縮,發展艱難,創作力銳減,甚至出現了一些低俗的作品,如《甜姐兒》、《私語》等。
新中國成立後,廣東音樂獲得新生。音樂工作者們對廣東音樂進行搜集、整理,並對其和聲、配器等方面進行研究改革,出版了不少的樂譜,創作並演出了大量的優秀曲目,如陳德巨的《春郊試馬》、林韵的《春到田間》、劉天一的《魚游春水》和喬飛的《山鄉春早》等等。
廣東音樂據有樂譜可稽的創作樂曲,累計達千首。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步步高》之外,這裡不妨再介紹幾首代表作品——
《雨打芭蕉》是早期優秀樂曲之一。樂曲以流暢明快的旋律,表現了南國生活的愉悅情緒。曲調運用頓音、加花等技巧,描寫打在芭蕉上淅瀝的雨聲、芭蕉在雨中婆娑搖曳的形態以及人們旱熱逢雨的歡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