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晚:馬政府決策者的小圈圈“朋友”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25 15:18:45  


  中評社台北2月25日電/吳睿穎進國民黨上班12天,倉卒離職,整個過程在民眾眼前做了很糟的示範。最大的錯誤,倒不在吳睿穎是否真的涉及性騷擾,而在從上任到離職的記者會中,吳睿穎口口聲聲講的都是他跟金溥聰的關係。好像工作本身不重要,國民黨的形象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跟金溥聰的關係。

  這樣的態度,注定了吳睿穎就算留下來也不可能在國民黨內發揮什麼功能。大剌剌擺明自己是“金溥聰的人”,不是白目挑起黨內的派系情仇嗎?更嚴重的是留下一個印象:原來決策高層用人的基本標準,是人際關係;一個人受重用與否,要看他是或不是決策者的“朋友”。

  聯合晚報社論指出,執政兩年來,馬政府最被詬病的問題之一,就是決策圈的封閉。繞在馬英九身邊、受到信任的,就只是那幾個人。非圈內人很快就會明白自己的位置,當初的競選大將詹啟賢,未待“總統”就職即“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是一明顯例子。到後來,就連過去曾經跟馬團隊有密切互動、有深切期望的人,也忍不住跳出來批判這樣的用人方式。縣市長選舉受挫折,馬主席能夠想到的改革招數,是將金溥聰召回接任國民黨秘書長,走的仍是小圈圈用人的路。蘇起卸任“國安會秘書長”,外界幾乎都判斷他將再“浮起”,也多著墨於他和馬英九的老朋友關係。
 
  “國事”如麻,馬英九凡事只找那麼幾位“朋友”諮商幫忙。而從吳睿穎事件看來,金溥聰一樣也只找自己的“朋友”幫忙。這種用人哲學為執政團隊塑造了如此強烈的印象,怎麼會是件好事?只在身邊朋友圈裡找人,能找到多少人才?更麻煩的是,如果有心人意圖奔走門道,小圈圈裡也會有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啊!

  靠朋友圈來“治國”,將“國家”那麼大的資源、那麼重要的決策,交給經驗背景類似、多由學術圈出身、思考邏輯相近的少數人手中來作判斷;更糟糕的是,疏離了“非我族類”的人才。此刻的執政團隊需要更廣闊更多元的人才,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創造公共福祉。希望決策者的眼光能延伸到朋友圈之外。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