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於部分中國當代藝術家與官方藝術機構或者美術學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在書寫中國當代藝術史時,如何有效地甄別藝術現象、選擇代表性的藝術家無疑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身處學院或者體制內的藝術家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創作取向就趨於保守,也不能武斷的說很當代;反之,非體制之內的藝術家也並不一定就前衛,就能代表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於是,最終的解決辦法還得取決於對以下兩個本質問題的回答上:一個是作品是否屬於當代藝術的範疇;另一個是所選擇的作品能否與一部當代藝術史的價值訴求相一致。比較起來,前者是當代藝術史寫作必備的前提條件,後者則成為了書寫的目的。
何為當代藝術?一般而言,“當代”一詞具有時間上的指向性,即可以將“當代”理解為當下的、目前的,以此與“過去的”、“傳統的”相對。按此理解,所有當下創作的作品都可以稱作當代藝術。然而,從美學和文化學的意義上切入,“當代藝術”則有雙重的意義維度。譬如,在西方藝術史的情景中,反現代藝術的美學特征是當代藝術出現的先決條件:其一是反對現代主義的精英主義觀念和既定的藝術表現方法,追求不斷的創新和反叛,崇尚原創性的個體價值;其二是顛覆建立在形式叙事上的現代主義傳統,力圖消解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鴻溝,主張藝術返回到社會現實之中。於是,西方美術界習慣將20世紀60年代波普、極少主義等“新藝術”的出現作為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分水嶺,並依據文化取向和美學訴求的異同將19世紀中期印象派以來到美國抽象表現主義這個階段的藝術稱為現代藝術,將波普、極少以後的藝術稱為當代藝術或後現代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