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人民日報任仲平:中國有“經濟發展方式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01 09:12:37  


雖然金融風暴沒有正面衝擊中國,但“發展方式病”的存在,還是使這個龐然大物趔趄了一下。
  中評社北京3月1日電/人民日報今天刊載署名評論員任仲平題為《決定現代化命運的重大抉擇——論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文章,全文如下:

  (一)2010年,本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

  中國的現代化,又到了一個攸關未來的路口。

  “在經歷了近百年的外族羞辱、入侵、戰爭以及難以名狀的事件後,中國人正準備擁抱久盼的夢想,那就是國家的現代化”。當世界以慨嘆的目光,打量這個追趕者60餘年砥礪奮發的身影,“1949—2049”這一中國現代化的時間表,也進入了攻堅克難的“後半程”。靠什麼保證現代化的持續性?靠什麼續寫“前半程”的輝煌與光榮?中國必須做出抉擇。

  “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黨的十七大,新的遠見開始凝聚。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一場國際金融危機使傳統發展方式“軟肋”盡顯。2009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新的任務迫在眉睫。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2010年初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發表重要講話,新的認識飛躍升華。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個時代的命題、發展的課題、現實的難題,在過去一年以前所未有的峻切,期待我們的破解之道。這一年,我們不僅有發展速度的V型反轉,更有發展方式的切實突破。國際輿論敏感地指出,“這個以接近10%的速度飛翔了30年的國家,在關注GDP增速的同時,開始更加關注GDP的構成和質量。”

  多一些歷史眼光的人還發現,如同當年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步伐,無比艱難卻無比堅定;今天,這個發展中大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步履,同樣艱難也同樣堅決。

  若干年後人們會看到,來自經濟領域的這場深刻變革,是決定中國現代化命運的又一次重要抉擇。

  (二)這一抉擇,始於科學發展的時代要求,源於不變不行的現實憂患。

  “金融危機引發的‘傳染病’使眾多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倒下,中國也面臨‘失去免疫力’的危險。假如沒有大規模政府投資拉動,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低點可能會降至1%左右。”

  為什麼會這樣?

  與發達國家金融體系陷入泥沼,危機從金融領域蔓延到實體經濟領域不同,中國的金融業健康穩定,對實體經濟的“造血”功能毫發未損,為什麼我們也在這場冠名“金融”的危機中受到嚴重衝擊?

  問題出在經濟發展方式上。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國際市場,外貿依存度從改革開放之初的9.7%上升到目前的60%,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如此之高的外貿依存度,帶來與國際市場“同此涼熱”的高風險度。一旦危機席捲全球、外部需求急劇下滑,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就必然因為出口的自由落體式滑落而失去平衡。

  長期以來,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更多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依靠資源能源的大量投入來賺取國際產業鏈低端的微薄利潤。“世界工廠”的光環,掩不住90%的出口商品是貼牌產品的尷尬。在巨浪滔天的金融海嘯裡,這些沒有自己“頭腦”和“心臟”的貼牌企業更容易“沉沒”。

  重國際市場、輕國內需求,重低成本優勢、輕自主創新能力,重物質投入、輕資源環境,重財富增長、輕社會福利水平提高,這就是我們長期形成的傳統發展方式。這樣的發展方式不夠注重結構的優化、效益的增加、過程的可持續和成果的共享,難以實現質與量的統一、快與好的統一、物與人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這樣的發展方式與國際金融危機“雙碰頭”,自然會產生強烈的共振效應。“雖然金融風暴沒有正面衝擊中國,但‘發展方式病’的存在,還是使這個龐然大物趔趄了一下”。 

  “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客觀上為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難得機遇”,黨中央果敢科學的判斷,堅定了人們以變革促轉型、從危機看生機的決心。穿越漫天怒吼的金融風暴,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時代命題,開始醞釀初現形態的“質變”,預示著中國現代化歷程上的重要轉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